以下是基于2025年妇幼健康工作目标的综合计划,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及地方实践经验,从多个维度系统规划重点工作任务:

一、总体目标
1. 降低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降至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6.6‰。
2. 提升服务质量: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儿童健康管理率≥95%,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8%。
3. 促进均等化:实现城乡妇幼健康服务资源均衡覆盖,重点加强偏远地区医疗设施及人才配置。
二、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母婴安全保障强化
1. 高危妊娠管理
推进妊娠风险动态评估,橙色及以上风险孕产妇专案管理率达100%,完善危重孕产妇多学科救治机制,确保30分钟内启动紧急剖宫产(DDI≤30分钟)。
开展急救演练及技能培训,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危重症救治演练,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2. 分娩安全与产后服务
推广人性化分娩服务,如非药物镇痛、家属陪伴分娩,提高产妇满意度。
产后访视率≥96%,系统管理率≥85%,加强产后抑郁筛查及心理干预。
(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
1. 三级预防体系完善
一级预防:婚检率提升至95%以上,增补叶酸发放覆盖率达95%,重点人群依从性≥90%。
二级预防:产前筛查率≥90%,扩大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筛查范围,推动围孕期一体化管理。
三级预防: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98%,听力筛查率≥90%,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覆盖所有区县。
2. 技术能力建设
建立“县级筛查—市级诊断—省级指导”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强化遗传咨询、超声诊断等专科能力。
(三)儿童全周期健康管理
1. 早期发展促进
推广0-3岁婴幼儿养育照护小组活动,普及科学喂养及早期干预知识,儿童营养包发放率≥95%。
加强儿童肥胖、贫血、视力不良等问题的干预,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5%以下。
2. 疾病防控与心理健康
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强化肺炎、腹泻等常见病防治。
推动妇幼机构开设儿童心理门诊,建立孤独症等发育异常筛查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覆盖80%目标人群。
(四)中医药服务融合
1. 中西医协同发展
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儿科服务覆盖率≥70%,三级机构达90%,推广小儿推拿、中药熏蒸等适宜技术。
制定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如产后康复、儿童疾病干预等,2025年前推广不少于5个特色方案。
(五)基层能力与信息化建设

1. 资源下沉与培训
为乡镇卫生院配置至少1名妇产科及儿科医生,开展流动医疗队下乡服务,偏远地区产检覆盖率提升至90%。
全年培训基层医护人员≥150人次,重点提升急救及产后护理技能。
2. 数据驱动管理
建立妇幼健康监测数据库,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全覆盖,每季度发布区域健康报告。
推广“互联网+妇幼”模式,三级机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优化线上健康教育平台。
三、保障机制
1. 政策与资金支持:争取地方专项经费,社会资本参与率提升20%,确保项目资金透明高效使用。
2. 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招聘临床、中医等专业技术人员,优化绩效激励机制。
3. 质控与评估:将健康教育、高危管理纳入医疗机构考核,实行季度督导与年度绩效挂钩。
四、预期成效
通过上述措施,2025年将实现妇幼健康服务可及性、质量及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推动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注:如需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或区域差异化调整建议,可进一步结合地方实际数据深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