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确定写作类型
1. 叙事型(适合小练笔)
核心:聚焦疫情期间的个体经历或见闻。
示例:
居家隔离的日常:网课趣事、家庭互动;
志愿者的故事:社区送菜、测温登记;
医护人员事迹:通过新闻报道或身边案例展开。
2. 议论型
核心:反思疫情中的社会现象或人性光辉。
话题举例:
谣言与科学精神:分析信息传播的双刃剑;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野生动物保护切入;
平凡人的英雄主义:快递员、清洁工等群体的贡献。
3. 抒情型

核心:表达对逆行者、生命的敬意。
切入点:
钟南山等专家的奉献精神;
全球互助的温暖瞬间:物资捐赠、跨国医疗支援。
二、审题与选材技巧
1. 以小见大
方法:通过细节展现宏大主题,如一只口罩、一条封条背后的故事。
例:描写邻居阿姨为隔离家庭送饭的细节:“塑料袋里装着温热的汤,结着水珠的玻璃罐上贴着一张便利贴:‘加油,明天见!’”。
2. 对比手法
春节对比:往年热闹的庙会 vs. 今年冷清的街道;
人物对比:恐慌抢购者 vs. 冷静科普的志愿者。
3. 引用名言金句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适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结构安排(以议论文为例)
标题:《疫情之下,照见人性的光与影》
开头:
场景引入:“2020年的春节,没有爆竹声,只有消毒水的气味在空气中弥漫……”
引用数据:“全国4.2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用生命守护生命。”
主体段落:
1. 光:人性的温暖
事例:武汉市民夜晚隔窗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金句:“灾难是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最本真的善意。”
2. 影:偏见的代价
现象:鄂牌车被围堵、武汉人遭歧视;
反思:“比病毒更可怕的是人心的隔阂。”
3. 平衡:理性与共情
措施:健康码的科学管理;
呼吁:“我们防的是病毒,不是同胞。”
结尾:
升华主题:“疫情终会过去,但人性中的光与影将永远提醒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类。”
四、素材应用示例
素材1:火神山医院建设
用法:象征中国速度与团结精神,可对比古代“愚公移山”的毅力。
素材2:方舱医院读书哥
用法:体现知识的力量与心灵的镇定,引用加缪《鼠疫》名句:“在苦难中保持思考,是人性最后的尊严。”
五、避免常见误区
1. 空洞口号
错误:“我们要向逆行者致敬!”
优化:具体描写一位护士摘下口罩后脸上的压痕。
2. 过度煽情
错误:“无数人牺牲在战场上,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优化:用数据与细节代替抒情,如“护目镜下的汗水滴落在登记表上,晕开了墨迹。”
3. 脱离个人体验
错误:通篇复述新闻事件。
优化:结合自身经历,如第一次戴口罩的窒息感,或网课期间对老师的重新理解。
六、范文片段参考
《窗外的春天》
“封城第三十天,我趴在窗边,看见楼下的樱花开了。环卫工人老张依旧准时出现,他的扫帚划过花瓣,扬起一片粉色的雪。口罩遮住了他的表情,但那双眼睛始终望向空荡的街道,仿佛在等待熙攘的人群归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春天从未缺席,只是换了方式生长。”
通过以上方法,可灵活组合素材,既展现个人视角,又传递深刻思考。如需更多范文或写作技巧,可参考中的详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