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其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融合了自然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驱邪避疫习俗及历史人物纪念等多重文化内涵。2009年,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中国节日。
端午节的特点
1. 起源多元性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自然崇拜与人文纪念,既有对苍龙七宿天象的祭祀(古人认为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也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相关。部分地区还保留着吴越先民龙图腾祭祀的传统。
2. 习俗的融合性
端午节集祭祀、祈福、饮食、娱乐于一体,既有赛龙舟、吃粽子等大众化活动,也包含挂艾草、佩香囊等驱邪避疫的仪式,体现了古人应对“恶月恶日”的智慧。
3. 地域差异性
中国南北方的端午习俗各有特色。例如,粽子口味分甜咸,北方多用红枣、豆沙,南方则流行鲜肉粽;江浙地区保留“射五毒”习俗,而广东等地更重视草药沐浴。
4. 文化传承性
端午习俗承载了家国情怀,如赛龙舟象征团结精神,粽子的制作技艺被列入非遗,而挂艾草等习俗则延续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
1. 赛龙舟
源于古代祭龙仪式,后与屈原投江的传说结合。人们划龙舟竞渡,既为驱散水中鱼虾保护屈原遗体,也寓意祈福丰收。现代龙舟赛已发展为国际性体育赛事。
2. 吃粽子
粽子初名“角黍”,用菰叶包裹黍米制成,汉代后逐渐定型为糯米粽。传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投粽子入水以护其尸身,后演变为节日食品。如今粽子种类繁多,如嘉兴肉粽、广东碱水粽等。
3. 挂艾草与菖蒲
艾草和菖蒲被认为有驱虫杀菌之效,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端午节时悬挂于门楣,或用其煮水沐浴(称“沐兰汤”),象征驱邪避瘟。
4. 佩香囊与系五彩绳
香囊内装朱砂、雄黄等草药,可驱蚊防疫;五色丝线象征五行相生,系于儿童手腕或颈间,祈求平安。部分地区的五彩绳需在夏季首场大雨时抛入河中,寓意带走灾厄。
5. 其他特色活动
文化意义与现代发展
端午节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在当代焕发新活力。例如,社区举办包粽子比赛、文化讲座,国际龙舟赛事吸引全球参与者,而电商平台推出创意粽子礼盒等,既传承文化又融入现代生活。其核心精神——对自然的敬畏、对健康的追求及对先贤的纪念——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