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教案(我们是春天教案七年级下学期)

admin52025-03-18 19:19:36

以下是一份针对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春》的详细教案设计,结合朱自清散文特点及新课标要求,整合多篇优质教学资源,突出语言品析与情感体悟:

《春》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准确朗读课文,把握重音与停连,感知文章结构(盼春—绘春—赞春)。
  • 品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 理解“春天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对比、小组合作探究,感受语言的形象性与情感表达。
  • 结合生活经验与古诗文积累,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珍惜青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体会和平年代中“春天”的珍贵,与战争中的对比(呼应“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主题)。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品读“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幅画面的语言特色。

    2. 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 难点
  • 1. 理解“春天”的深层象征意义(新、美、力)。

    2. 掌握“多感官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探春景,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

  • 情境导入:播放春日自然音效(鸟鸣、流水),提问:“你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分享,引出朱自清笔下的春天。
  • 诗句联想:展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浅草才能没马蹄”等诗句,对比课文中对春的描写。
  • 2. 整体感知

  •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标注重音、停连(如“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中“偷偷”“钻”重读,停顿在逗号处),体会节奏感。
  • 结构梳理
  • 盼春(1-2段):反复、拟人(“春天的脚步近了”)。
  • 绘春(3-7段):五幅画面(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 赞春(8-10段):比喻连用(娃娃、姑娘、青年)。
  • 3. 重点研读:春草图

    初中语文《春》教案(我们是春天教案七年级下学期)

  • 语言品析
  • “偷偷地”“钻”拟人化,突出小草的生命力与惊喜感。
  • “嫩嫩的,绿绿的”后置,强调色彩与质感,对比“生”与“长”的表达差异。
  • 活动设计:分组朗读,想象“草地上嬉戏”场景,体会侧面烘托的写法。
  • 第二课时:深析语言,感悟春天

    1.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

  • 春花图
  • 修辞分析:“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突出色彩与繁茂。
  • 多感官描写:“花里带着甜味”(嗅觉)、“蜜蜂嗡嗡地闹”(听觉)。
  • 春风图
  • “像母亲的手抚摸”触觉描写,结合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体会古诗化用。
  • 2. 探究“春天”的象征意义

  • 问题引导
  • 为何结尾将春天比作“娃娃”“姑娘”“青年”?
  • 结合时代背景(1920-30年代),理解“春天”象征希望与民族新生。
  • 3. 拓展迁移

  • 对比阅读:引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片段,讨论战争与和平中的“春天”意象,深化珍惜当下的情感。
  • 写作练习:仿写“夏”或“秋”的片段,要求使用比喻、拟人及多感官描写。
  •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作业:背诵全文,摘抄3-5个优美语句并批注修辞手法。

    2. 拓展作业: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300字短文,模仿课文结构。

    五、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盼春:反复、拟人 → 急切

    绘春:草(生命力) 花(繁茂) 风(温暖) 雨(细密) 人(活力)

    赞春:娃娃(新) 姑娘(美) 青年(力) → 象征希望

    六、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朗读与对比,学生能深入体会语言之美;结合战争与和平的对比,情感目标达成较好。
  • 改进点:对“多角度描写”的实践需增加课堂练笔环节,强化写作迁移。
  • 参考资料:网页1、20、43、50等教学设计及语言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