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清代·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有人宴请宾客,在客厅东北角放置八尺屏风,表演者坐在屏风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块醒木。宾客围坐。片刻后,醒木一拍,全场肃静。
远处巷中传来狗叫,妇人惊醒打哈欠,丈夫说梦话。接着孩子啼哭,丈夫安抚,妇人喂奶、哄睡。大孩子醒来絮叨,一时间拍儿声、啼哭声、呵斥声交织,惟妙惟肖。宾客们伸颈侧目,默默赞叹。
不久,丈夫鼾声渐起,妇人拍儿声渐止。隐约听见老鼠窸窣、盆器翻倒,妇人梦中咳嗽。宾客稍放松。
突然有人大喊“失火”,丈夫、妇人、孩子齐哭。随后千百人呼救、犬吠、房屋倒塌、风声火声混杂,逼真至极。宾客惊恐变色,几乎逃跑。
醒木一响,声响骤停。撤去屏风,仅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
口技表演表达的情感
1. 对技艺高超的赞叹
2. 对民间艺术的推崇
3. 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映射
4. 对艺术与真实的辩证思考
《口技》不仅是一篇描写技艺的散文,更通过声效的层次变化和听众的心理起伏,表达了对民间艺术的高度赞美、对匠人精神的敬佩,以及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思考。其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