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课》观后感:以青春之名,担时代之责
《同上一堂课》作为一堂融合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与时代精神的特殊课程,以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哲理,为青少年点亮了前行的灯塔。观看后,我深感这不仅是一堂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信仰与责任的深度思考。
一、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节目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以“为信仰而活”为主题,用幽默的语言将抽象的信仰具象化。他提到:“青春本无意义,但有了信仰,便有了价值的坐标。”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徐川老师从传统文化的姓氏起源讲到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让我明白信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扎根于对文化、历史与民族的热爱中。正如他所说,信仰是人生的导航灯,指引我们在迷茫中坚定方向,在困境中保持初心。
二、平凡坚守诠释伟大精神
武汉大学邓鹤翔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史铁林教授的分享,展现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奉献。邓鹤翔每周投入实验室超100小时,以“兴趣为催化剂”攻克科学难题;史铁林团队在设备落后的年代,用40年时间建立智能诊断技术体系。他们的故事让我懂得:伟大源于平凡的积累,成功来自对热爱的坚持。邓教授那句“通过努力改变身边的一点点,就能创造更多美好”,正是当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青春担当与家国同频共振
节目中,无论是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故事,还是抗疫期间青年志愿者的逆行身影,都彰显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正如奥运思政课中提到的“青年向上,国家向前”,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需求。无论是科研报国、文化传承,还是志愿服务、基层奉献,每个领域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舞台。
四、传承雷锋精神,践行时代使命
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节目中,“活雷锋”们的事迹让我明白:奉献并非壮举,而是点滴善行的累积。盲校教师张龙用音乐为残疾儿童点亮希望,杨威从奥运失利到夺冠的逆袭之路,都诠释了“螺丝钉精神”的永恒魅力。作为青年,我们应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从帮助同学、参与志愿活动做起,让雷锋精神在平凡中绽放。
五、观后启示:以行动书写青春答卷
观看《同上一堂课》,我深刻体会到:
1. 信仰是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2. 奋斗是底色:在专业领域深耕,以知识服务社会;
3. 奉献是境界:从身边小事做起,传递善意与温暖;
4. 担当是使命: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心得体会总结
《同上一堂课》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青春,不是年龄的标签,而是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状态。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应以信仰为帆、以实干为桨,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正如节目所倡导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国家!”愿我们都能成为新时代的追光者,在奋斗中绽放最美的青春。
参考思路拓展:
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价值观,突出青年使命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