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的意思;所见 清 袁枚古诗讲解

admin42025-03-20 08:00:17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捕捉牧童瞬间的动作与神态变化,展现童真与自然之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讲解:

一、诗句原文与白话翻译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所见古诗的意思;所见 清 袁枚古诗讲解

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突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立刻闭紧嘴巴,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参考自)

二、逐句解析与手法分析

1.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动态描写:前两句展现牧童的活泼与自由。一个“骑”字点明姿态,“振”字则通过夸张手法,形容歌声的嘹亮穿透林间树荫(“林樾”)。
  • 情感基调:表现牧童的天真烂漫与无忧无虑,营造出田园生活的闲适氛围。
  • 2.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转折与留白:后两句从动态转为静态,以“忽然”衔接,突出牧童发现蝉鸣后的机敏反应。“闭口立”通过动作细节,刻画其专注与童趣,却不交代捕蝉结果,留下想象空间。
  • 白描手法:全诗仅用20字,以简洁的语言捕捉生活瞬间,生动传神。
  • 三、创作背景与主题思想

  • 背景:袁枚辞官后隐居江宁(今南京),主张诗歌应抒写“性灵”(即真实情感)。此诗源于他偶然目睹牧童捕蝉的场景,灵感迸发而作。
  • 主题
  • 童真与自然:通过牧童的鲜活形象,展现儿童的天真烂漫与对自然的好奇。
  • 田园之趣:诗中林间黄牛、蝉鸣、牧童歌声等意象,勾勒出清新明快的田园图景,表达对朴素生活的向往。
  • 四、艺术特色与名家评价

    1. 结构起伏:前两句高昂欢快,后两句急转直下,形成“动—静”对比,增强戏剧性。

    2. 语言风格:语言平实如话,却精准传神,如“振”“闭”“立”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跃然纸上。

    3. 思想深度:看似闲笔,实则寄托袁枚对“真性情”的追求,体现其“不失赤子之心”的文学主张。

    4. 名家点评

  • 浦漫汀(北师大教授)称此诗“充满情趣,寥寥数语刻画儿童瞬间神态”。
  • 毋永利(西安交大研究员)赞其“创意新颖,描写生动”。
  • 五、诗人简介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随园主人,清代“性灵派”代表诗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主张诗歌应直抒胸臆,反对拘泥格律。其诗作多取材生活琐事,风格清新自然。

    六、延伸思考

  • 留白艺术:诗中未写牧童是否捕到蝉,引发读者对结局的遐想,体现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之美。
  • 现代启示:诗中纯真童趣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对比,提醒人们重拾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感知。
  • 此诗以极简笔墨捕捉童趣瞬间,既是田园诗的代表作,也展现了袁枚“性灵说”的文学理念,成为传诵不衰的经典。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