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历史之镜照见初心与使命
在观看“四史思政大课”后,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不仅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缩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与中国人民共同书写的壮丽篇章。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指南。它教会我们以史为鉴、以史明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
一、历史的启示:从苦难辉煌中汲取精神力量
“四史”的核心,是中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史中,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疫精神等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谱系。这些精神不仅是革命年代的灯塔,更是新时代青年奋斗的坐标。例如,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的创办,展现了党对高等教育的远见卓识,将红色基因融入科技报国的实践中。
在新中国史中,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再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牺牲。正如课程中所言,“国泰民安”的背后,是中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推动了经济腾飞,也为当代青年树立了创新与担当的榜样。
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每一步都印证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
二、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与时代使命的融合
“四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课程中提到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无论是革命年代的方志敏烈士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还是新时代抗疫一线青年党员的逆行身影,都彰显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
在学习中,我尤其被“粮食安全思政大课”中的案例触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高达500亿公斤,而全球仍有数亿人面临饥饿。这一现实警示我们:节约不仅是传统美德,更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学校通过食堂标语、定量分餐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体现了“四史”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四史”中的改革精神也让我深思。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包容的巨变,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当代青年应对未来挑战的底气。
三、时代的责任:青年与民族复兴的同频共振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习“四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明确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课程中,多位教授提到“青春与担当”的主题,强调青年应成为历史的书写者而非旁观者。
例如,在“四史”讲堂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90后”护士李佳辰用行动诠释了“青春逆行”的意义。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个人的理想只有与国家的需求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正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何畏教授所言:“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当代青年应以黄大年、南仁东等科学家为榜样,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
“四史”教育也教会我们以全球视野看待中国道路。面对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我们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例如,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四、实践的路径:从学习到行动的转化
学习“四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课程中强调“学史力行”,即通过历史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校园中,学生党员可通过“党员先锋岗”活动践行服务精神;在社会实践中,青年可深入基层调研,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需求结合。
对我而言,四史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作为大学生,我应做到:
1. 以史为镜,坚定信仰:通过阅读《中国简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著作,深化理论修养。
2. 以行践知,服务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将“小我”融入“大我”。
3. 创新思维,勇于担当:在科研与实践中培养批判性思维,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贡献力量。
传承历史火炬,照亮复兴征程
“四史思政大课”不仅是一堂历史课,更是一堂人生课。它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既是历史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唯有将“四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