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学生思维发展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单元主题的精心设计,构建了从阅读到写作的完整训练体系。以四年级下册为例,第五单元与第一单元的作文主题分别聚焦于“有序描写景物”与“自然景观的多元表达”,二者既各有侧重,又共同服务于学生观察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单元主题定位与目标
第五单元作为习作专项单元,其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教材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海上日出》等经典文本,系统呈现了时间变化顺序与空间移动顺序两种典型写作范式。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游览路线为轴,配合“宽→大→窄→奇”的感官递进,构建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模型。
第一单元则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侧重培养景物观察与个性化表达能力。该单元通过《桂林山水》《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课文,要求学生在掌握“总分总”“方位顺序”等基础结构的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画面感。例如《桂林山水》以“静、清、绿”三个维度解构漓江水的特质,配合“翡翠般的屏障”等意象,形成多角度写景的示范模板。
二、写作方法训练体系
第五单元构建了“文本研读→技巧提炼→实践应用”的三阶训练体系。教材特别设置“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板块,前者通过《颐和园》等习作例文的批注,直观呈现过渡句、方位词的使用技巧;后者则以植物园导览图为媒介,要求学生在虚拟游览路线设计中体会空间逻辑。如教学实践中常见的“绘制游览路线图”活动,既能检验学生对《记金华的双龙洞》写作逻辑的理解,又能为原创游记提供结构支架。
第一单元注重观察方法与语言表达的协同发展。教师可通过“五感观察法”训练,引导学生从视觉(颜色、形态)、听觉(水流声、鸟鸣)、触觉(温度、质地)等多维度捕捉景物特征。在《桂林山水》的教学延伸中,有教师设计“校园一角”观察任务,要求学生用200字描写特定场景,并至少包含两种修辞手法,这种训练方式将课文技法直接转化为写作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实施策略
第五单元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提供了丰富的拓展素材。其中《养马岛日出》与《苏州漫步》作为精读补充文本,分别对应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的深化训练,而《长江三日》等组文阅读则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顺序对景物呈现效果的影响。在深圳某小学的课例中,教师采用“文本对比表”形式,让学生横向比较《海上日出》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差异,有效强化了文体意识。
第一单元创新性地引入跨学科实践资源。某地教研团队开发的“校园植物图鉴”项目,融合科学观察记录与文学描写,要求学生在连续两周内跟踪记录特定植物的形态变化,并配以诗意化的文字说明。这种将说明文客观性与散文抒情性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既落实了单元目标,又培养了综合素养。
四、学生习作问题与对策
在第五单元习作中,34.7%的学生存在“路线混乱”问题,表现为方位词使用不当或过渡生硬。对此,可借鉴“路线描述三步法”:先用箭头符号绘制游览简图,再标注各节点的特征形容词,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等关联词串联。例如某学生描写动物园游览时,初始稿中出现的“突然看到熊猫馆”经修改为“绕过天鹅湖向北步行约50米,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便映入眼帘”,空间逻辑立即清晰可感。
第一单元的共性难点在于“景物特征趋同化”,42%的习作对山水描写停留在“美丽”“壮观”等笼统表述。教师可采用“特征分解训练”,如针对“山”的描写,分解出“形状(陡峭/圆润)、植被(葱郁/斑驳)、地质(花岗岩/喀斯特)”等观察维度,配合《桂林山水》中“奇峰罗列”等具体化表达范例,有效提升描写的精确度。
通过对两个单元作文教学的深入剖析,可见统编教材通过螺旋上升的能力训练体系,逐步构建起学生的写作思维框架。未来教学中,建议加强“过程性写作”理念的渗透,如第五单元可增加“游览Vlog解说词撰写”等新型写作形态,第一单元则可探索“数字地图标注+文字描述”的混合式表达。唯有将写作训练与真实生活情境深度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语文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