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诉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admin132025-03-30 11:58:31

(基于“圆明园的诉说”主题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不可估量”“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关键词语,理解其表达效果。
  • 通过图文资料和对比阅读,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毁灭的过程,体会作者详略安排的深意。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小组合作、资料探究,培养学生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 借助多媒体资源(视频、图片)和情境模拟,提升想象与共情能力。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慨,增强民族责任感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 感悟文化遗产的珍贵,树立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通过对比圆明园“辉煌”与“毁灭”,体会“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深刻含义。
  • 难点:理解作者以大量篇幅描写辉煌的匠心,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 视频激趣:播放圆明园复原3D动画,提问:“看到这样的园林,你会用哪些词形容它?”(预设:宏伟、瑰丽、举世无双)。
  • 历史追问:展示圆明园废墟图,设疑:“如此辉煌的园林为何只剩残垣断壁?”引出课题。
  • 2. 初读感知,梳理文本脉络

  • 任务一:速读课文,用思维导图梳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两部分内容。
  • 辉煌:布局(众星拱月)、建筑(风格多样)、文物(珍贵丰富)。
  • 毁灭:掠夺、焚烧、化为灰烬。
  • 对比发现:题目是“毁灭”,为何详写辉煌?引导学生体会反衬手法,强化痛惜之情。
  • 3. 深读品析,感悟辉煌之美

  • 活动一:漫步圆明园
  • 图文对照:结合课文第三段,展示“平湖秋月”“西洋楼”等景观图片,想象“漫步园内”的情景,指导朗读“漫游天南海北”等句子,感受语言的诗意。
  • 资料拓展:补充圆明园文物数据(如《四库全书》、十二生肖兽首),理解“博物馆、艺术馆”的定位。
  • 活动二:历史情境模拟
  •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导游,介绍圆明园的某一景观,用“这里有……也有……”句式描述,体会“万园之园”的壮丽。
  • 4. 聚焦毁灭,激发愤慨之情

  • 视频冲击: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提问:“哪些画面最让你愤怒?”结合文本划出关键词(如“掠走”“任意破坏”“大火三天”)。
  • 数据剖析:展示英法联军掠夺文物清单(如150万件文物被劫),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 5. 情感升华,内化责任担当

  • 辩论活动:围绕“是否重建圆明园”展开辩论,引导学生思考“铭记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 誓言践行:齐诵《少年中国说》片段,书写“我的强国誓言”,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 四、教学评价与拓展

  • 评价:通过课堂发言、小组汇报、誓言书写多维度评估学习效果。
  • 作业设计
  • 基础题:摘录文中优美词句,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 实践题:以“圆明园的诉说”为主题,制作历史手抄报或数字故事。
  • 五、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 → 毁灭

    布局:众星拱月 → 掠、毁、烧

    建筑:风格万千 → 不可估量的损失

    文物:珍贵丰富 → 民族之痛

    情感:自豪 → 愤慨 → 责任

    六、设计亮点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诉说教学设计一等奖)

    1. 多模态资源整合:通过3D复原、纪录片等直观呈现历史场景,突破时空限制。

    2. 批判性思维培养:以辩论和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历史与未来。

    3. 情感教育渗透:从“痛心”到“行动”,层层递进,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资料:网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