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与担当意识的觉醒
1. 家国情怀的深化
疫情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许多学生提到,通过目睹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认识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不仅是学业,更在于服务社会。例如,有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后感慨:“每一次测温、登记,都是在为守护生命防线贡献力量,这是最好的‘’”。
2. 制度自信的增强
通过国家迅速动员的抗疫行动(如方舱医院建设、全国医疗资源调配),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学生写道:“‘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让我明白,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二、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
1. 情绪管理的挑战
研究显示,疫情期间26.6%的大学生出现焦虑情绪,21.16%存在抑郁倾向,接收量、居住环境(如农村地区)是主要影响因素。对此,许多学生通过运动、阅读、线上社交等方式调整心态,意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2. 逆境中的成长
隔离期间的独处促使大学生反思人生价值。有学生分享:“疫情让我学会与孤独共处,从被动‘宅家’到主动规划时间,自律能力得到提升”。
三、线上学习与自主能力提升
1. 适应新型学习模式
网课初期存在网络卡顿、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但通过调整逐步适应。例如,有学生“线上教学需要更强的自主性,通过预习录播课、课后整理笔记,学习效率反而提高”。教师也通过设计互动任务(如双语美食介绍)激发兴趣。
2. 技术工具的灵活运用
大学生利用在线平台完成小组协作、实验报告撰写等任务。有理工科学生提到:“虚拟仿真实验虽无法替代实操,但培养了数据分析能力”。
四、志愿服务与社会参与
1. 基层实践的感悟
参与社区防控的大学生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例如,担任“楼长”的学生表示:“协调物资发放、安抚居民情绪,让我学会沟通与共情”。还有志愿者在消杀工作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远胜个人英雄主义”。
2. 传播科学知识的使命感
通过制作防疫宣传材料、辟谣科普推文,大学生认识到信息传播的责任。有宣传志愿者反思:“准确性和形式创新同样重要,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权威信息”。
五、未来规划与生命思考
1. 职业价值观的重塑
许多医学生因疫情坚定从医信念,非医学专业学生也重新审视专业价值。例如,有学生写道:“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我愿投身政策研究,为完善疾控体系贡献力量”。
2. 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疫情促使大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如一名环境专业学生提到:“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将成为我未来研究的核心课题”。
总结与启示
疫情是一堂生动的“人生大课”,大学生从中获得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价值观的升华。正如一位学生所言:“我们不是局外人,过去不是,未来更不是。时有所需,必有所为——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高校需继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引导,帮助青年将抗疫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