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鼎立的历史长河中,孙权不仅以雄才大略闻名,更因其对部属教育的重视留下深刻印记。《孙权劝学》作为《资治通鉴》中一则短小精悍的叙事,通过君臣对话的戏剧性冲突,揭示了“开卷有益”的永恒主题。这则仅119字的文言文,被纳入初中语文教材后,成为培养学生文言素养与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设计既需兼顾文言知识的积累,又要通过人物形象挖掘文化内涵,如何在两课时内实现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成为教师探索的方向。
教学目标设定
《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呈现出“三维立体”特征。在知识维度上,教师普遍聚焦于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如“当涂”“涉猎”“邪”“耳”等关键词的古今异义辨析(网页1、34)。例如“治经为博士”中“博士”的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与现代学位含义截然不同,这种语言现象成为理解历史语境的重要切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掌握,既是对文本精髓的提炼,也为学生语言表达注入文化基因。
能力目标则强调对话艺术的品析与迁移。多篇教案指出,孙权“不可不学”的双重否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反问句式,构成层次分明的劝学逻辑(网页34、47)。这种语言策略的分析,不仅能训练学生文言鉴赏能力,更能引导其关注现实中的说服技巧。有教师设计“模拟劝学”环节,让学生运用“现身说法”“换位思考”等策略进行情景对话,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交际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目标往往通过与《伤仲永》的对比阅读实现升华。吕蒙“年长乃学”与方仲永“少年泯然”的反差,形成关于终身学习的强烈隐喻。部分教案引入“士别三日”的现代解读,鼓励学生思考知识迭代速度对学习观念的影响,这种跨时空对话使传统文化焕发当代价值。
教学设计思路
人物语言分析构成教学设计的核心脉络。孙权劝学的三次对话递进展开:从严肃命令到逻辑论证,最终以自身经历感化,展现领导者刚柔并济的沟通智慧(网页34、48)。教师多采用分角色朗读策略,通过语气词“邪”“耳”“乎”的轻重处理,引导学生捕捉人物心理变化。例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的感叹语调,既是吕蒙的自信流露,也暗含对鲁肃固有认知的微妙调侃。
教学环节设计体现“文言共生”理念。第一课时通常聚焦文本疏通,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解决字词障碍,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的状语后置现象(网页29、34)。第二课时转向文学鉴赏,通过绘制人物关系图谱、编写课本剧等形式深化理解。某创新教案设计“劝学策略评估表”,要求学生从有效性、亲和力等维度评价孙权的沟通艺术,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突破传统文言教学框架。
教学实施过程
朗读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初读阶段强调语音规范,针对“卿”“邪”“孰”等易错字进行正音训练(网页34、48)。精读环节则注重情感传递,教师通过范读展示“孤常读书”的语重心长与“非复吴下阿蒙”的惊叹赞叹,帮助学生建立声情并茂的诵读范式。分层朗读任务的设置(个体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使学生在螺旋上升中完成从文字感知到情感体验的跨越。
比较阅读成为思维深化的关键路径。与《伤仲永》的横向对比,揭示主观努力对成才的决定作用;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纵向联系,则构建中华劝学文化的认知谱系(网页34、47)。某实验性教案引入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用“最近发展区”概念解读孙权的教学目标设定,这种跨学科视角赋予传统文本新的阐释空间。
教学效果评估
形成性评价渗透于学习全过程。文言知识通过“古今对话”活动检测,如将“肃遂拜蒙母”改写为现代社交场景,考察学生对“拜”字文化内涵的理解(网页29、34)。人物形象分析则借助“微信朋友圈”模拟创作,要求用吕蒙口吻发表学习感悟,这种数字化评估工具增强测评趣味性。
终结性评价侧重迁移应用能力。部分教师设计“当代劝学方案”,要求学生针对沉迷网络的同学设计劝说策略,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优秀作业中可见“岂欲卿刷短视频为网红邪”等活用范例,显示学生已掌握文言表达的现代转译能力(网页47、58)。成语运用检测则通过情境写作进行,如用“刮目相待”描述科技带来的认知变革,检验语言工具的活用程度。
通过对十余份经典教案的梳理解读可见,《孙权劝学》的教学实践正在经历从“文言传授”到“文化传承”的范式转变。教师们在坚守语言根基的积极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等新型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学习任务群设计、数字资源开发等领域,使这则古老文本在人工智能时代持续发挥育人价值。正如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语文教育的真谛,在于让历史智慧照亮现实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