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结合“学会感恩”与“责任教育”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整合了多篇优质资源中的活动形式和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在感恩中深化责任意识:
一、班会背景与目标

1. 背景:针对当前学生因家庭溺爱、社会环境影响导致的感恩意识淡薄问题,结合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从理解父母、师长的付出开始,逐步扩展到对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培养。
2. 目标:
情感目标:唤醒学生对父母、老师及他人的感恩之情,感受被爱与付出的双向性。
认知目标:理解感恩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责任担当。
行动目标:通过具体实践(如家务劳动、志愿服务),将感恩转化为日常行动。
二、活动准备

1. 素材准备:
音乐:《父亲》《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作为背景音乐。
视频/文章:《一位辛酸父亲的来信》《从狼嘴里交换出来的母爱》等感人故事。
道具:心形卡片、蜡烛、展板、调查问卷(如“父母生日/健康状况”等问题)。
2. 环境布置:
黑板设计感恩主题标语(如“感恩于心,责任于行”),张贴学生与家人的合照或感恩画作。
座位排成心形或圆形,营造温馨氛围。
三、班会流程设计
1. 情感唤醒:走近亲情与师恩
活动形式:
诗歌朗诵:学生朗诵《游子吟》或《母亲》,配合家庭生活图片展示,引发情感共鸣。
故事分享:播放《六旬老父捐肾救子》《挨杖伤老》等故事,讨论“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一刻”。
现场调查:通过问卷统计学生是否了解父母生日、健康状况等,引发反思。
2. 责任认知:从感恩到担当
活动形式:
辩论赛:正方“感恩应以精神回报为主”,反方“应以物质回报为主”,引导学生思考感恩的深层意义。
责任清单:分组讨论“我的社会身份与责任”(如作为子女、学生、公民的责任),形成“责任树”张贴于展板。
案例讨论:分析“年轻母亲舍身救儿”“孝顺儿捐肾救母”等案例,探讨责任与爱的关联。
3. 行动实践:承诺与计划
活动形式:
感恩卡片:学生匿名写下对父母/老师的感谢与行动承诺(如“每周为父母做一顿饭”),投入“感恩信箱”,后续由班主任转交。
情景剧表演:编排短剧《迟到的道歉》,展现因忽视责任导致的矛盾,提出解决方案。
集体宣誓:齐诵《感恩与责任宣言》,如:“我承诺:以感恩之心生活,以责任之行成长!”。
4. 升华总结
教师总结:结合课件金句(如“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炼了你的心志”),强调感恩与责任是成长的基石。
歌曲合唱:全体合唱《感恩的心》并配合手语表演,将情感推向高潮。
四、延伸活动建议
1. 家庭作业:开展“感恩七日行动”(如每天记录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完成一项家务)。
2. 社会实践:组织敬老院探访、社区环保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责任感。
3. 班级文化:设立“感恩墙”,定期更新学生的感恩故事与责任行动。
五、设计亮点
多感官体验:通过音乐、视频、互动游戏等多维度激发情感,避免说教式教育。
责任转化:将抽象感恩具象为可操作的行动(如家务、志愿服务),强化知行合一。
心理突破:参考“强制学生向严厉老师表达感谢”的思路,鼓励学生突破舒适区,直面情感表达。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深刻体会感恩的内涵,还能在责任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真正达到“感恩于心,责任于行”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