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度与责任落实检查
1. 安全责任体系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安全员等)是否明确职责并考核到位。
验证安全目标分解与考核机制是否有效运行,是否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2. 管理制度与执行
核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如隐患排查、危险作业审批、应急预案等)是否健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检查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与使用情况,确保安全投入到位。
二、现场安全管理检查
1. 设施设备安全
机械设备:重点检查起重机械、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施工电梯等特种设备的验收、检测、维护情况,确认安全装置(如限位器、防倾覆装置)是否有效。
电气安全:排查配电线路、临时用电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私拉乱接、线路老化等问题,特殊环境(如潮湿场所)是否使用安全电压。
消防设施:检查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照明、疏散通道等是否完好且符合规范。
2. 作业环境与防护
危险区域:排查基坑支护、边坡稳定性、有限空间、高空作业等高风险区域的防护措施,如临边防护、安全网、防坠落装置等是否到位。
危险化学品管理:检查危化品储存、使用是否符合规范,是否配备防泄漏、防火防爆设施,作业人员是否佩戴防护装备。
三、专项风险排查
1. 重大危险源与隐患治理

辨识重大危险源(如深基坑、高边坡、易燃易爆场所),落实分级管控措施,定期监测并制定应急预案。
核查隐患整改闭环管理,一般隐患立即整改,重大隐患需制定临时防护措施并限期整改。
2. 施工工艺与操作规范

检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如起重吊装、模板拆除)是否编制专项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作业是否符合规范。
排查作业人员是否存在“三违”(违章指挥、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行为。
四、应急与培训管理
1. 应急体系
检查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及物资储备情况,重点验证应急疏散路线、救援设备有效性。
确认有限空间、火灾等特殊场景的应急措施(如通风检测、专人监护)是否落实。
2. 安全培训与意识
核查员工(含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接受岗前及定期安全培训,是否掌握安全操作规程。
通过宣传栏、安全活动(如班前会、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五、环境与基础管理
1. 厂区与车间环境
检查通道是否畅通、物料堆放是否规范、排水系统是否堵塞,确保作业区域整洁有序。
排查建筑结构安全(如厂房承重、临时设施稳定性)。
2. 信息与档案管理
建立隐患排查台账,记录问题、整改措施及验收结果,实现动态管理。
通过信息化系统(如安全生产管理平台)提升隐患排查效率,实现风险智能分析。
六、特殊时段与行业要求
节假日及夜间作业:重点检查值班安排、设备断电、危险区域封闭等临时安全措施。
建筑施工专项:依据《JGJ59-99》标准,对脚手架、施工用电、高处作业等分项评分,确保达标。
环保与职业健康:排查土壤污染风险(如危废存储)、职业病防护设施(如通风、防尘)是否合规。
安全排查需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形成“制度—现场—人员—应急”的全链条闭环。建议参考《社会面小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手册》等标准化指南,制定针对性检查清单,并通过信息化工具(如隐患排查系统)提升管理效率。对重大隐患需严格按照《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处理,确保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