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报告心得、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

admin132025-03-08 21:03:29

一、实践背景与目的

实践报告心得、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围绕“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主题,深入家乡基层,参与社区服务与乡情调研。选择这一主题,源于对家乡文化流失现象的关切,希望通过实践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同时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综合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

1. 岗位实践:社区服务与民生调研

在社区挂职期间,我协助工作人员完成老年人优待证办理、困难家庭走访、文化宣传活动等工作。例如,为留守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组织“非遗剪纸”体验课堂,吸引近百名居民参与。过程中发现,社区存在文化资源利用率低、青年参与度不足等问题。

2. 乡情考察:产业与文化调研

走访当地农业合作社与非遗工坊,调研传统手工艺(如竹编、陶艺)的产业化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但仅有30%的年轻人愿意继承。结合数据,提出“非遗+研学旅游”的推广建议。

3. 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

实践中曾因场地审批受阻,团队通过多次沟通园林局、调整活动方案,最终协调到社区广场作为临时活动点。这一经历让我认识到灵活应变与多方协调的重要性。

三、成果与收获

1. 实践成果

  • 完成调研报告1份,提出3项文化振兴建议,其中“社区文化节策划案”被采纳并计划实施。
  • 拍摄制作非遗技艺纪录片1部,发布后获得超5000次播放量,助力地方文化传播。
  • 2. 个人成长

  • 技能提升:掌握基础数据分析方法(如SPSS处理问卷数据),熟练使用视频剪辑软件;
  • 认知深化:从“书本理论”到“真实社会”,深刻体会到城乡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增强了对基层治理复杂性的理解;
  • 价值观塑造:通过与残障家庭、孤寡老人的接触,强化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认识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
  • 四、反思与启示

    1. 实践中的不足

  • 初期因缺乏沟通技巧,与部分居民存在隔阂,后通过主动倾听、调整表达方式改善;
  • 调研样本量较小(仅覆盖2个行政村),结论代表性有限。
  • 2. 未来改进方向

  • 加强跨学科知识储备(如学习社会学调研方法);
  • 探索“互联网+文化传承”模式,例如搭建线上非遗技艺教学平台。
  • 3. 核心感悟

    实践报告心得、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

  • 社会是一本无字书:课堂外的真实问题(如老龄化、文化断层)更需要创新性解决方案;
  • 团队力量大于个人:从“单打独斗”到“分工协作”,学会在集体中贡献专业价值;
  • 实践是理论与现实的桥梁:例如,将管理学中的“资源整合理论”应用于社区活动策划,显著提升效率。
  • 五、

    此次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内涵。未来,我将持续关注基层发展,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同时呼吁更多青年走出“舒适圈”,在田野乡间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答卷。

    引用说明:以上内容综合参考了社会实践报告的结构框架、调研方法、案例分析及政策导向,并结合个人经历整合而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