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东三峡》教案设计(现代文)
1. 教材定位与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本课为游记类现代文,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逆流而上描绘三峡的山水景观。教学需突出游记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游踪顺序和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清游踪顺序,分析不同景点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排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模拟导游活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游踪顺序(西陵峡→巫峡→瞿塘峡)、景物特点(如巫峡的“水险、山妙、云奇”)。
难点:品析语言风格(如引用诗句、典故的作用),例如“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突出险峻。
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三峡风光视频,背诵李白《早发白帝城》,结合地理挂图定位三峡。
整体感知:
学生绘制游踪路线图,标注景点(如黄猫峡、崆岭滩、白帝城)。
分组讨论各段景物特点,填写表格对比不同峡段的描写手法。
合作探究:
语言品析:分析文中引用的诗句(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对氛围渲染的作用。
导游活动:学生扮演导游,以“三峡的____美,你看……”句式介绍某一景点。
拓展延伸:探讨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思考。
二、《三峡》教案设计(文言文·一等奖案例)
1. 教材定位与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郦道元《三峡》以凝练语言描绘四季山水,入选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需聚焦文言词汇、写景手法及情感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沿溯阻绝”“素湍绿潭”等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对比,体会“雄奇险峻”与“清幽秀丽”的意境。
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如夏季水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奔放)。
难点:寓情于景的手法(如秋景“林寒涧肃”的凄清)及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河南省一等奖实录为例)
朗读指导:
初读:标注生字词(如“阙处”“属引”),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划分节奏。
品读:男女生分读“山/夏水”与“春冬/秋景”,感受语言韵律。
文言梳理:
小组合作翻译重点句(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强调“自”“虽”等虚词。
写景赏析:
想象画面:学生用现代文描述“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春冬之景。
对比分析:对比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理解诗与文的写景差异(如“轻舟已过万重山”与“虽乘奔御风”的异曲同工)。
情感升华:
讨论“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哀婉情感,联系郦道元生平,理解借景抒怀的深意。
4. 创新设计亮点(一等奖特色)

多媒体辅助:结合三峡工程前后对比图,引发学生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互动生成:学生提出质疑(如“为何先写夏水再写春冬”),教师引导从结构和情感角度分析。
三、教案优化建议
1. 跨学科整合:地理课上结合三峡地貌图,强化空间认知。
2. 分层作业:
基础层:整理文言词汇,完成景物对比表格。
拓展层:仿写游记片段,描写本地自然景观。
3. 评价方式:采用“导游讲解评分表”和“文言知识竞赛”,多维评估学习效果。
参考资料:
《巴东三峡》教案设计。
《三峡》一等奖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