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下,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神经末梢”,其班子建设质量直接影响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当前,支部班子在理论学习、工作作风、服务能力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亟需通过系统性改进建议,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本文基于百余条实践反馈,从多维视角探讨支部班子的优化路径,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提供参考。
一、理论学习:破解学用脱节难题
当前支部理论学习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效果虚化等问题。部分组织仍沿用“念文件、抄笔记”的传统模式,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呈现“两张皮”现象,如某地党支部将理论学习简化为签到统计,导致党员对政策精神理解浮于表面。更值得警惕的是,约67%的基层单位存在学习成果转化机制缺失,学习内容未能有效转化为破解工作难题的具体方案。
解决这一困局需构建“三维学习体系”:首先创新载体形式,运用VR党史馆、案例研讨等沉浸式学习方式,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场景;其次建立“督学考学验学”闭环机制,如某市推行“学习积分银行”,将理论学习成效与评优评先挂钩;最后强化成果转化,通过“揭榜挂帅”制度引导党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民生实事项目,如浙江某社区党支部通过理论学习会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实现学用转化率提升40%。
二、作风建设:重塑担当作为精神
部分支部班子存在“守摊子”心态,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调研显示,38%的基层干部在处置棚户区改造等复杂问题时存在畏难情绪,习惯将矛盾下压至社区网格。这种担当意识的弱化直接导致政策落实出现“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如某地惠民工程因基层执行乏力,最终演变为“半拉子”工程。
重塑担当精神需从制度激励与能力培养双向发力。一方面建立“容错纠错+正向激励”机制,对敢于创新的干部实行“试错备案”,对表现突出者开辟职级晋升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推行“一线淬炼法”,要求班子成员每年牵头解决2-3个民生难题,如武汉某街道党工委通过“包案制”在半年内化解积压三年的拆迁纠纷。同时建立“红黄蓝”进度预警系统,对重点工作实行全过程可视化督导,确保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三、服务效能: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
服务群众“表面化”“程式化”问题在基层仍较突出。某省巡察发现,23%的网上民情平台回复内容存在模板化倾向,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率不足60%。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资源配置失衡,如教育资源集中导致“大班额”现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加剧“看病难”。
提升服务效能需要构建“三全”服务体系:全天候响应方面,成都某社区创新“三色预警”机制,将群众诉求按紧急程度分级处置,实现90%问题24小时内响应;全要素整合方面,推广“党建+智慧云平台”,整合民政、社保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民生服务“一网通办”;全过程监督方面,建立“群众评议—纪委跟踪—绩效考评”链条,如杭州某街道将公共服务满意度纳入班子考核核心指标,推动办事效率提升35%。
四、制度创新:激活组织内生动力
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党建需求。某地调查显示,27%的党支部仍采用纸质台账管理,组织生活记录存在事后补录现象。更深层次的制度短板体现在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对长期不参会党员缺乏有效约束措施,导致组织纪律弱化。
制度创新需把握“规范与活力”的平衡点。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推行“三会一课”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基础项+创新项”量化考核,如上海某园区党委开发AI会议系统,实时监测组织生活规范性;在激励机制方面,试点“党员先锋指数”,将志愿服务、攻坚克难等表现量化为可兑换的积分,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在技术赋能方面,构建“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员教育、监督管理、服务群众等功能的数字化重构。
支部班子建设是永续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思维理念、方法手段、制度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未来应着重在三个方面突破:一是构建“数字党建”新生态,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不可篡改的党务档案;二是完善“双向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人才;三是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通过流程再造将台账压缩40%,让干部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唯有持续创新、久久为功,方能锻造出新时代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