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儿童垂钓的场景展现天真童趣与专注神态。以下是全诗的解释、翻译与注释:
古诗原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白话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在水边学着钓鱼,侧身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绿草掩映着他的身影。
有过路的行人向他问路,他远远地摆手示意不敢回应,生怕惊动了水中的鱼儿。
逐句注释
1. 蓬头:形容头发蓬松凌乱。一说体现孩童的稚嫩可爱,另一说展现山野孩童未经修饰的自然状态。
2. 稚子:年幼懵懂的孩子。
3. 垂纶:即垂钓。“纶”指钓鱼用的丝线。
4. 莓苔:泛指生长在阴湿处的低矮植物,如青苔、野草。此处暗示垂钓环境幽静,适合隐蔽。
5. 草映身:野草遮掩住孩子的身影,既描绘画面感,也为后文“路人借问”埋下伏笔——行人因可见其身影才上前问路。
6. 借问:向人询问。
7. 遥招手:远远摆手示意,而非冷漠不理,体现孩子既想帮助路人又怕惊鱼的矛盾心理。
8. 鱼惊:鱼儿受惊游走。
9. 应人:回应、应答。
诗歌赏析
1. 形神兼备的描写
2. 语言风格与艺术特色
3. 创作背景
据传此诗为胡令能寻访友人时,向垂钓孩童问路后所作。胡令能出身贫寒,曾以修补器具为生,其诗多贴近民间生活,风格清新。
文化意义
此诗是唐诗中少有的以儿童为主角的佳作,与杜牧《清明》齐名。它通过日常小事展现童趣,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至今仍被用作儿童启蒙教育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