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内交通安全基本规范
1. 行走与活动安全
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道追逐打闹,严禁攀爬栏杆、围墙或从楼梯扶手上滑下。
课间活动尽量在教室附近空旷区域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碰撞或摔倒。
集体活动(如升旗、做操)时按班级有序行进,遇他人摔倒应停止前进并提醒后方同学。
2. 校内车辆管理
学校应设置车辆缓冲区,禁止车辆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进入校园;校内行驶车辆需限速(建议≤5公里/小时),并设置减速带、警示标志。
学生需远离停车场、车辆出入口等区域,不在停放车辆周围玩耍,避免因司机视线盲区引发事故。
二、重点风险区域与应对措施
1. 车辆盲区警示
车辆盲区(如车头、车尾、A柱侧方)是事故高发区,教育学生保持3米以上安全距离,不在车前车后突然跑动。
学校可通过模拟实验或图示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盲区危险。
2. 校车安全规范
校车需定期安检,司机须持证上岗;学生上下校车时需排队并由跟车老师清点人数,确认安全后通行。
乘车时系好安全带,不将头手伸出窗外,不在车内嬉闹,下车后从车尾绕行观察路况。
三、学生日常行为守则

1. 步行与骑行要求
未满12周岁不得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禁止骑电动车;骑行时需佩戴头盔,走非机动车道,不逆行、不载人。
过马路遵守“一停二看三通过”,不闯红灯,不低头看手机或听音乐。
2. 应急情况处理
遇交通事故保持镇静,牢记求救电话(110报警、120急救),清晰说明地点和伤情。
学会躲避车辆急刹,不在车前突然横穿,雨天穿鲜艳衣物提高司机辨识度。
四、家长与学校的协同责任
1. 家长需做到
接送孩子时即停即走,避免在校门口扎堆;低年级学生尽量由家长陪同上下学。
日常教育孩子识别交通标志,强调不在马路或车辆周边玩耍。
2. 学校的教育职责

定期开展交通安全主题班会、绘画比赛、模拟演练等活动,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联合部门进行安全讲座,设置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栏,更新典型案例警示。
五、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恶劣天气:雨雪天穿亮色衣物,避免打伞遮挡视线;校车需提前检查制动系统,减速慢行。
校门口拥堵:学校可采取错峰放学、单向通行等措施,家长车辆需按指定区域停放,避免堵塞消防通道。
通过家校合作与学生自觉遵守,可有效降低校园内外交通事故风险。更多详细指引可参考教育部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中小学交通安全十问》及地方部门的安全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