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山河披锦绣。当五星红旗在晨曦中冉冉升起,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彻云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书写着新的篇章。七十四载峥嵘岁月,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仅镌刻着先辈们的奋斗足迹,更孕育着当代人的光荣梦想。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既要以如炬目光回望来时路,更需以坚定步伐丈量新征程。
历史传承铸就精神根基
天安门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至今仍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回响。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冰雕连,到戈壁深处绽放的蘑菇云;从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到深圳蛇口"时间就是金钱"的呐喊,每个历史瞬间都在诉说着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精神既包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也蕴含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勇气。
考古学家李伯谦在《文明探源与精神传承》中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密码,在于始终保持着"守正创新"的文化自觉。国庆阅兵式上,东风导弹方阵的钢铁洪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阵的丝绸云锦交相辉映,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生动注脚。我们既要守护甲骨文里跳动的文明基因,也要让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焕发新生。
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浪潮
在贵州平塘的群山之间,"中国天眼"正以500米口径凝视宇宙深空;南海之滨,国产航母劈波斩浪的航迹划出深蓝梦想。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从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4%,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连续四年超过6%。这些数字背后,是科研人员实验室里的不眠之夜,是工程师图纸上的反复推敲。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所说:"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科技革命。"从量子计算机"九章"的问世到空间站"天宫"的建造,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全球领跑到5G标准的制定主导,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这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战略定力,也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
绿色发展绘就生态蓝图
塞罕坝林场的百万亩人工林海,见证着从"黄沙遮天日"到"绿色长城"的生态奇迹;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让"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诗意画卷重现人间。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较2013年上升22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折射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评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东方智慧"。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创新,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从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连续八年全球第一,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绿色转型正在重塑发展范式。这需要我们继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命运与共彰显大国担当
亚吉铁路穿越东非高原,中欧班列贯通欧亚大陆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来,已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这些数据背后,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当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相继提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国际关系学者郑永年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从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疫苗援助,到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从推动《巴黎协定》实施到斡旋地区热点问题,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要求我们既要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也要在多元文明交流中贡献中国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来路,我们更加清晰认识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物质文明的硬实力支撑,更离不开精神文明的软实力滋养;既需要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也离不开生态文明的永续发展;既要坚守民族特性的精神根基,也要展现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面向未来,当以历史耐心培育创新沃土,用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格局,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让每个人的奋斗梦想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惟其如此,方能在时卷上,书写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精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