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商学院模特大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

admin122025-03-07 07:04:25

2019年1月,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在深圳大浪时尚小镇拉开帷幕,这场被誉为“中国大学生模特第一赛事”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50余所高校的82名选手参赛。作为国内唯一面向在校大学生服装表演专业的国家级赛事,其目标不仅是选拔模特人才,更是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成果,推动中国时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山东工商学院等地方院校而言,此类赛事是突破地域限制、对接国家顶级时尚资源的重要契机。尽管山东工商学院在公开资料中未直接提及参赛记录,但同省的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在后续多届赛事中屡获佳绩,例如2023年第八届大赛中胡文博斩获女生组三等奖,2024年第九届宋鲁通荣获最佳身材奖。这表明地方院校通过参与此类赛事,能够有效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并为学生搭建通向国际时尚舞台的桥梁。

二、赛制创新与评判体系

第三届大赛的赛程设计体现了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深度融合。选手需经历服装模特综合素质口试测评、平面拍摄技巧、时尚生活装表演、泳装与晚礼服展示五大环节,全面考察其专业素养。例如在综合素质口试中,评委esee英模文化总裁郑屹指出,部分选手已能清晰表达个人观点,但拍摄环节仍需加强教学指导,这与电商时代模特职业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

评判标准上,大赛采用多元化的评委阵容,包括国际形象艺术大师谢百骐、新丝路模特学校校长李菁等,他们从表现力、理解力、教学成果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谢百骐强调选手需“从心灵层面发掘表现力”,李菁则认为赛事本质是“学术交流与教学成果碰撞”。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为高校模特教育提供了改进方向。

山东工商学院模特大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

三、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

从参赛院校的成果可见,专业建设与赛事训练已形成良性互动。东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院校,其服装表演专业30年来持续输送国际超模,2021年第六届大赛中王姝涵再获一等奖,印证了其“教学+实践”模式的成功。地方院校如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则通过“以赛促教”策略,在第八、九届赛事中实现奖项突破,教师杜岳指出,这体现了“赛教融合”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赛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正从单一T台表现向复合能力转型。第三届大赛增设的平面拍摄环节,呼应了电商直播时代对模特镜头表现力的新需求;而综合素质口试则强调文化内涵与逻辑表达能力,例如武汉纺织大学胡慧玲凭借媒体互动能力斩获“最受媒体欢迎奖”。

四、行业影响与产业联动

大赛通过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通了人才输送与产业需求的壁垒。主办方深圳市时装设计师协会联合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引入ESEE英模文化等企业资源,使赛事成为品牌方发掘新秀的重要渠道。例如第九届大赛后,获奖选手获得本土时装品牌的合作邀约,实现从校园到行业的无缝衔接。

从产业视角看,赛事推动了中国时尚教育的标准化进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纪晓峰指出,比赛内容与日常教学高度关联,例如泳装展示考核形体控制,晚礼服环节检验文化理解力,这些标准已被多所院校纳入课程体系。深圳大浪时尚小镇作为举办地,依托赛事集聚设计师资源,加速了区域时尚生态圈的形成。

五、未来发展与优化建议

尽管赛事成效显著,仍存在提升空间。一方面,区域参与度不均衡问题突出,第三届82名选手中东部院校占比超70%,西部地区仅广西师范大学等少数代表。建议通过设立分赛区、增加区域选拔机制,扩大覆盖面。可借鉴2024“润华奖”一带一路大学生设计赛的经验,增设跨国院校交流环节,如马来西亚国民大学选手的《CHARM OF KESIDANG KENCANA》作品,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技术应用将成为突破点。2025年广州国际模特大赛已在南京传媒学院试点VR虚拟秀场,这种技术若引入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不仅能提升评审客观性,还可为选手创造沉浸式训练环境。

总结

山东工商学院模特大赛;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

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服装模特大赛通过创新的赛制设计、多元的评委视角和产学研联动机制,为中国时尚教育树立了标杆。从东华大学的教学成果到山东服装职业学院的奖项突破,赛事印证了“以赛促教”模式的有效性。未来,加强区域均衡发展、融入数字化技术、拓展国际交流将成为赛事升级的关键。对于山东工商学院等院校,需更积极参与行业顶级平台,将赛事资源转化为专业建设的驱动力,从而在时尚产业变革中把握先机。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