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团的100周年是哪一年

admin92025-03-26 16:43:41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青春信仰历久弥坚。20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迎来成立10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从1922年广州东园竹棚下的星星之火,到新时代青年投身民族复兴的壮阔实践,共青团始终是中国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是引领中国青年运动的先锋旗帜。回望百年,共青团以“为党和人民奋斗”为初心使命,在不同历史阶段书写了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青春史诗。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年一代更需从百年团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青春之我续写时代华章。

百年历程:从觉醒年代到民族复兴

中国共青团的诞生根植于民族危亡的觉醒年代。1919年五四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青年团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1920年8月,俞秀松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创建首个地方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进入组织化阶段。至1922年5月5日,全国17个城市已发展5000余名团员,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为无产阶级利益奋斗”的政治纲领。

这一历程彰显了共青团与中国血脉相连的基因密码。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直接参与团组织筹建,党的三大后共青团明确“无产阶级青年革命组织”的定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日救国先锋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向科学进军”突击队,共青团始终是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

先锋使命:与党同心同向同行

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团的100周年是哪一年

政治引领是共青团百年发展的核心密码。1935年团组织改造为抗日救国青年团体,1949年转型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定名共产主义青年团,三次更名折射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工作的战略调整。这种政治自觉使共青团始终把握时代脉搏,如1953年团代会提出“三好”标准,将青年成长与国家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后“四有新人”培养目标,推动青年成为现代化建设生力军。

组织创新则体现了共青团的活力源泉。从1920年外国语学社培养革命骨干,到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共青团构建了覆盖学校、社区、网络的多维组织体系。疫情期间,236万支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脱贫攻坚中,累计选派26.5万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彰显了组织动员能力的时代升级。这种将政治属性与青年特点结合的模式,为全球青年组织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建团100周年心得体会-团的100周年是哪一年

青春担当: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坐标

当代青年在百年变局中续写着光荣传统。戍边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誓言,航天团队中90后占比超60%的数据,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青春孕育无限可能”的论断。在科技创新领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量子科学团队核心成员均为80后;在社会治理中,“河小青”环保志愿者累计服务超1.2亿小时,展现新时代青年的多维担当。

这种担当需要思想淬炼与实践磨砺的双重支撑。共青团通过“青年大学习”覆盖7.2亿人次,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青年成长指南;通过“挑战杯”“创青春”等品牌项目,培育出大疆创新、字节跳动等青年创业典范。实践证明,当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就能在“两个大局”中创造更大价值。

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青春共鸣

百年团史积淀的精神谱系具有永恒价值。从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垦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形成了跨越时空的价值纽带。这些精神通过“青年讲师团”“团史展览馆”等载体焕发新生,如“团一大”纪念馆开馆半年接待青年超50万人次,成为沉浸式教育的鲜活课堂。

面向未来,共青团需要构建更立体的育人体系。建议加强“青马工程”与高校思政课协同,开发“数字团史”元宇宙体验项目,建立青年发展大数据监测平台。同时深化国际青年交流,将中国青年运动经验转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青春力量。正如贺军科书记所言:“要始终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

站在建团百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共青团用百年实践证明了“所指就是团旗所向”的真理力量。从1922年凝聚5000青年的政治组织,到新时代拥有7000万团员的庞大队伍,变的是时代任务,不变的是红色基因。展望未来,当代青年更需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担当,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答卷。这既是百年团史给予的启示,更是民族复兴对青年的召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