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雄的定义:平凡中的伟大
“平凡英雄·青春百年”思政大课通过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事,重新定义了英雄的内涵。英雄不仅是战争年代冲锋陷阵的战士,更是和平时期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例如,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以身躯堵枪眼的壮烈牺牲,与当代医护人员在疫情中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岗位的付出,本质上都源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正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言,英雄的底色是“在平凡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这种精神打破了传统“超级英雄”的幻想,揭示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在于“挺身而出的凡人”。
二、青春使命:传承与担当
课程深刻诠释了青年的时代使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始终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无论是汶川地震中冒险降落的解放军战士,还是电网工人在百米高空守护万家灯火,他们的行动证明: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如一位电网工人对儿子所说:“爸爸才是最厉害的‘蜘蛛侠’”,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了“能力有限却最有担当”的信念。青年需以“敢吃苦、能吃苦”的奋斗精神,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三、爱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课程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抗疫期间,医护人员、志愿者、普通市民的团结协作,形成了“遍地英雄”的集体力量。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生死考验中,也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例如,一位外卖小哥因爱国热情挑战辱华拳击手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小人物”的大情怀。课程启示我们: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克服困难居家隔离的每个家庭”的自觉行动。
四、思政课的启示:从理论到行动
思政课的价值在于将思想引领转化为行动指南。课程强调“团结”的力量,指出无论是奥运精神中的“更团结”,还是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身影,都需要统一的目标与脚踏实地的行动。青年应在学习中强化“四个自信”,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如北斗卫星设计师谢军所展示的科技报国精神,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
青春思政课观后感
一、青春与国家的共振
“青春为祖国挺膺共担当”主题思政课以历史为镜,揭示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从钱学森、袁隆平到抗疫青年志愿者,每一代人的青春选择都映射着时代需求。课程通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典提问,引导青年反思幸福生活的来源,进而理解“国家实力与英雄奉献”的共生关系。
二、奋斗:青春的永恒主题
课程通过冬奥健儿、科研工作者等案例,阐释了奋斗的多维意义。例如,清洁工人的平凡坚守、航天工程大学的学子誓言,展现了不同赛道的奋斗姿态。正如马克思所言:“人要学会走路,就必须学会摔跤”,青春的价值在于在挫折中突破自我。青年需以“敢医疗、敢实践、敢说话”的勇气,将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图。
三、思政课的实践导向
思政课不仅是理论课堂,更是行动指南。课程通过“坐着高铁看中国”等鲜活实践,鼓励青年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主动作为。例如,北大医学部新生王睿受钟南山精神感召立志从医的故事,体现了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感染力。青年需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
四、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
课程最终指向青年价值观的塑造。从《觉醒年代》中革命志士的理想信念,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青年需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对全球化挑战。如金一南教授所言:“信仰是新时代青年的核心力量”,唯有坚定信仰,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浪潮中锚定方向。
两堂思政课的共同内核在于:英雄精神与青春使命的辩证统一。平凡英雄的叙事消解了“伟大”与“普通”的界限,而青春思政课则赋予青年“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行动逻辑。无论是历史回望还是未来期许,课程始终强调:青年的价值在于“将个人奋斗刻入民族复兴的年轮”。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在平凡中书写不凡,在担当中绽放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