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以新课标Ⅰ卷形式呈现,围绕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下“问题是否会减少”展开思辨性探讨。以下为题目详情、专家解析及写作思路
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
材料: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抄袭或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特点与核心立意
1. 时代性与思辨性
题目紧扣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现实,引导考生反思技术进步对人类思考模式的影响。材料中的“答案易得”与“问题减少”形成矛盾,需辩证分析两者的关系。
2. 核心思辨方向
问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表面上答案获取便捷可能减少重复性问题,但知识的积累会催生更复杂的新问题(如数据隐私、AI等)。
人类思维的不可替代性:人工智能解决模式化问题,但个性化、创造性与批判性思考仍依赖人类。例如,牛顿的“苹果落地”问题虽简单,却开启了科学革命,而AI无法取代此类原创性思考。
技术与人文的平衡:强调人类应保持“提问”的主动性,避免陷入“答案依赖症”,需通过独立思考拓展认知边界。
专家解析与写作建议
1. 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观点
立意升华:需跳出“AI是否会减少问题”的表层讨论,转向人类在AI时代的定位。AI体现人类智慧,其局限性(如无法创作李白式诗歌)恰彰显人类思维的独特性。
格局提升:可探讨“人类如何以提问推动文明进步”,或结合“答案易得”反思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写作结构参考
标题示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之外,方见天地》
《智能时代,问题永驻》
论点展开:
1. 技术便利的双刃性:快速获取答案节省时间,但也可能削弱深度思考能力(如“搜索即答案”现象)。
2. 问题的“进化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如何创新”,问题层级随知识积累深化(如科学新发现催生更多未解之谜)。
3. 人类的主体性:提出问题是文明进步的标志,AI作为工具应服务于人类探索未知的愿景(如航天探索中的“抵达未知之境”)。
高分范文亮点借鉴
引用经典增强说服力: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更重要”、朱熹“源头活水”等,可提升文采与深度。
结合现实案例:如ChatGPT的局限性、量子计算引发的争议等,体现对技术前沿的关注。
呼吁行动与反思:倡导保持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避免成为“答案的奴隶”。
易错点与规避建议
偏题风险:避免仅描述技术发展,忽略“问题是否会减少”的核心讨论。
单向论证:需兼顾正反两面,例如承认AI解决部分问题的强调新问题的涌现。
空洞说理:结合具体事例(如历史中的科学革命、当代科技争议)增强论证力度。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需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结合时代案例与人文关怀,在技术浪潮中凸显人类思考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