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一百年观后感-100周年建党观后感

admin72025-03-02 16:41:10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中国百年征程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从南湖红船的点点星火,到今日民族复兴的壮阔图景,每一步都镌刻着奋斗与牺牲的印记。这一百年,既是党领导人民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史诗,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实践史。当我们以观后感的视角审视这段历程,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叩问:一个政党何以历经百年仍生机勃勃?答案或许深藏于其初心使命、精神谱系与人民至上的价值选择之中。

初心之路:从红船到复兴

中国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必然选择。1921年的南湖红船上,13名代表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作为初心使命。这一初心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愈发坚定:从井冈山的工农武装割据,到长征途中的绝地突围,再到抗日战争的全民动员,党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行动纲领。

进入新时代,初心被赋予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正是这一初心的当代实践。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党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的执政逻辑。

信仰之光:精神谱系的传承

百年来,中国构建了独特的精神谱系,成为凝聚力量的核心纽带。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到抗疫精神,每一种精神都对应着特定的历史场景,却始终贯穿着“为真理而斗争”的信仰内核。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党的信仰具象化为行动准则;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信仰与时代需求的深度融合。

精神的力量在个体身上同样熠熠生辉。无论是“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还是扎根大山、献身教育的张桂梅,他们的选择印证了信仰对行动的驱动。学者陈先达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国的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具有普遍真理的价值,又深植于民族文化土壤。”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党的信仰既能引领方向,又能唤起广泛共鸣。

人民至上:百年奋斗的根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在中国的百年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依靠农民和工人发动土地革命,建立人民政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两弹一星”工程和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历史学家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评价:“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进一步深化。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治理,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以“生命至上”为原则,动员全国力量保障人民健康,与某些国家“群体免疫”的放任政策形成鲜明对比。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曾公开表示:“中国行动为全球抗疫树立了标杆。”这不仅是制度优势的体现,更是人民立场的胜利。

未来之问:新时代的使命呼唤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要求党在坚持自身优势的以更大勇气推进改革创新。

未来的道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一方面,需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如学者韩庆祥所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回答时代之问”;需在共同富裕、数字治理、全球治理等领域探索新路径。例如,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试点,正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收入差距难题,为全球提供发展范本。

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

百年征程,中国以初心为舵、信仰为帆、人民为锚,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观照这段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一部奋斗史诗,更读懂了“中国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因为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在自我革新中保持先进性。

面向未来,这份观后感不应止于感动,而应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建议学界加强党史与现代化理论的交叉研究,政策制定者进一步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每个个体则可在本职工作中传承红色基因。唯有如此,党的第二个百年征程方能汇聚更磅礴的合力,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建党一百年观后感-100周年建党观后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