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中原观后感 德耀中原第七届心得体会

admin82025-03-26 15:48:47

《德耀中原》系列节目通过展现河南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第七届及近年相关活动,观后感与心得体会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道德模范的多元精神内核

1. 见义勇为的担当精神

如罗德强14年间救起15名落水者,甚至在参加颁奖活动途中仍不忘救人。他的事迹体现了员“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的责任感,以及“见义勇为是传统美德”的朴素信念。这类事迹展现了平凡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诠释了“大义中原”的精神底色。

2. 敬业奉献的坚守力量

第七届模范张玉滚扎根山区教育18年,一人承担教学、校舍建设、学生生活保障等多重角色,以“全能教师”的身份托起山区孩子的未来。他的故事印证了“教育者的初心”,即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坚守点亮希望,展现了教育工作者“蜡炬成灰”的奉献情怀。

3. 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郭路平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婆婆和瘫痪小姑子,以行动诠释“孝道”与“家庭责任”。这类事迹揭示了道德模范如何在琐碎生活中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成为家庭文明建设的鲜活榜样。

4. 助人为乐的公益情怀

如王宽、张全收等模范,通过资助贫困学生、组织务工人员就业等行动,将个人力量转化为社会温暖。他们的故事凸显了“善行”,证明道德力量能够跨越地域与阶层,凝聚成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道德模范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

道德模范群体通过具体行动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抽象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例如,林俊德院士生命最后时刻仍坚持工作,以“争分夺秒为党做事”的信念诠释了“敬业奉献”的至高境界。

2. 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符少武守护洛出书古碑20年,信守对父亲的承诺,体现了“信义”文化的传承;张琰作为“最美基层带犬民警”,以破案神速的职业精神延续了“侠义中原”的文化基因。这些案例表明,道德模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桥梁。

3. 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效应

颁奖仪式通过“事迹视频+歌舞+访谈”的多元形式,将模范故事升华为集体情感共鸣。观众反馈显示,此类活动能激发“见贤思齐”的意愿,如学生群体中形成的“争做时代新人”氛围。

德耀中原观后感 德耀中原第七届心得体会

三、个人启示与实践方向

1. 从“感动”到“行动”的转化

道德模范并非遥不可及的“英雄”,其精神可落脚于日常:如主动帮扶弱势群体、坚守职业操守、践行环保理念等。正如节目中所述,“道德建设需从捡起一片垃圾、扶老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

2. 青年群体的责任担当

青年学生观看后普遍反思“如何以模范为标杆”,提出将道德实践融入志愿服务、学术诚信、家庭责任中。例如,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倡导网络文明等行动,延续模范精神。

3. 文化自信的深层构建

模范群体现象反映了河南“德耀中原”的文化自觉。作为个体,可通过学习地域文化(如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增强认同感,进而以文化自信推动道德实践。

《德耀中原》不仅是一场颁奖仪式,更是一次全民道德教育。它提醒我们:道德之美存在于每个普通人的选择中,而社会的进步正依赖于无数微小善行的累积。正如节目传递的理念——“一位模范是一座丰碑,一个故事是一粒种子”,每个人都能成为道德火种的传递者,让“中原之光”照亮更广阔的精神家园。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