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大课第三课观后感2021_最新思政大课观后感

admin62025-03-17 01:35:52

以下是关于2021年“思政大课第三课”的观后感分析及综合心得,结合“四史”学习主题与改革开放史的教育意义,供参考:

一、课程背景与核心内容

2021年5月15日,全国大学生共同学习了“同上改革开放史思政大课”第三课。该课程由教育部与人民网联合举办,以改革开放史为主线,结合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即“四史”),旨在通过历史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领导下的国家发展逻辑。课程从三个方面展开:

思政大课第三课观后感2021_最新思政大课观后感

1.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如经济腾飞(GDP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创新(高铁、网购、航天技术等)、民生改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2. 理论与实践创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创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

3. 历史启示与青年责任:坚持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核心,新时代青年需肩负民族复兴使命。

二、学习感悟与思想升华

1. 改革开放: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

  • 经济与科技的双重飞跃: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奇迹”。例如,深圳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高铁网络覆盖全国、5G技术领跑全球,展现了“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 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通过脱贫攻坚、医保普及、教育公平等政策,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课程中提到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时代符号,体现了科技与民生的深度融合。
  • 2. 党的领导:改革开放的“定海神针”

  • 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闫方洁、王向明等教授指出,中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党始终把握改革方向,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
  • 历史观的现实意义:学习“四史”不仅是回溯过去,更是培养辩证思维。例如,通过对比苏联解体与中国改革的路径,理解“道路自信”的深刻内涵。
  • 3. 青年使命:以创新精神接续奋斗

  • 从“知史”到“力行”:作为大学生党员或预备党员,需将“四史”学习转化为实践动力。例如,在科技创新中突破“卡脖子”技术,在基层实践中服务乡村振兴。
  • 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气候变化等国际挑战,青年需以开放心态参与全球治理,同时坚守文化自信,如推动非遗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
  • 三、个人反思与行动方向

    1. 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四史”,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

    2. 提升创新能力:在专业领域(如医学、工程、教育等)中践行“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精神,例如参与科研攻关或社会实践项目。

    3. 强化责任意识:从抗疫志愿者经历到日常社区服务,以“小我”之力践行“大我”担当,传承“人民至上”的初心。

    四、

    2021年思政大课第三课不仅是一堂历史教育课,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青年一代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正如课程所强调的:“历史的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唯有以奋斗为舟、以创新为帆,方能驶向民族复兴的彼岸。”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