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结构分析
1.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直接点明事件核心,突出军队规模与气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交代事件主体(中原我军)与结果(解放南阳),简明扼要。
2.
通常位于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概括核心事实。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3. 主体
分层次叙述细节。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展开,详略结合,突出东路军的激烈战斗。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在主体中穿插历史背景(如三国曹操与张绣之战)和战略意义,增强报道深度。
4. 电头与背景
电头(如“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标明新闻来源、时间,增强真实性。
背景信息用于解释事件发生的环境,如在南阳的军事布局。
二、语言特点与关键问题解析
1. 语言的准确性
示例:“西起九江(不含)”中“不含”避免歧义,体现地理范围的精准。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中“歼灭”“击溃”区分战果,用词严谨。
2. 关键问题答案
为何按中、西、东顺序叙述?
中、西路军进展顺利,东路军战况激烈,结构上由易到难,突出我军全面胜利。
“不料”一词的作用:反讽汤恩伯的误判,侧面体现我军战术出奇制胜。
“锐不可当”与“摧枯拉朽”:前者形容我军攻势迅猛,后者比喻敌方防线迅速崩溃,形成对比。
3. 主题思想

两则新闻均展现解放军英勇善战、势如破竹的气势,揭露军队的溃败本质,同时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还通过历史回溯,强调解放南阳的战略意义。
三、内容概括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事件:1949年4月20日至22日,解放军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横渡长江。
战况:
中路军:首战告捷,30万人全部渡江。
西路军:突破防线,占领南岸阵地。
东路军:激战后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铁路线。
2.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事件:1948年11月,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南阳为历史军事重镇,曾在此设绥靖区。
意义:标志中原地区全面解放,为后续战役奠定基础。
四、高频考点总结
1.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 结构划分:标题→→主体→背景→。
3.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穿插议论(如分析敌军溃败原因)。

如需完整练习题答案或更多细节,可参考教材课后练习及网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