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admin62025-03-22 10:42: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妖娆、狰狞、废寝忘食”等生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如“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反复出现)。
  • 通过梳理文本,概括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方法,学习“冻土、高海拔”等地理概念。
  • 2. 过程与方法

  • 运用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析建设者的科学创新与顽强拼搏精神。
  • 结合资料拓展(如青藏铁路工程视频、建设者访谈),深化对“挑战极限”的理解。
  • 3. 情感与价值观

  • 感受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激发对西部大开发与国家工程的自豪感。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青藏铁路的三大世界级难题(冻土、缺氧、恶劣天气)及科技攻关方法。
  • 难点:理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建设者的精神力量。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 活动:播放歌曲《天路》片段,展示拉萨风光及青藏铁路图片,提问:“为什么青藏铁路被称为‘天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其工程奇迹。
  • 资料补充:西方媒体曾预言“中国人无法在冻土上建铁路”,引发学生思考修建难度。
  • 2. 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 任务: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填写:
  • | 困难类型 | 具体表现 | 克服方法 |

    |-|-|-|

    | 冻土 | 冰岩塌滑、混凝土无法凝固 | 昼夜观测、反复试验最佳温度 |

    | 缺氧 | 工人胸闷气短、劳动效率下降 | 研发高原制氧站 |

    | 恶劣天气 | 狂风掀翻大棚、冰雹袭击 | 科学设计、团队协作 |

    (结合课文第5-9段及资料补充)

    3. 精读探究,体会精神

  • 问题驱动
  • 为什么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反复出现?
  • 引导分析:这句话是精神口号,贯穿全文,象征建设者的决心与信念。

  • 从“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词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科技人员形象?
  • 结合网页48中刘应书教授的事迹(高原制氧站研发),感受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 语言品析
  • 比喻句“风火山露出狰狞面目”,拟人化描写凸显自然环境的凶险。
  • “巨大的拦路虎低下了高傲的头”象征人类智慧战胜自然挑战。
  • 4. 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活动:小组讨论“青藏铁路的意义”,结合资料(如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
  • 视频观看:播放青藏铁路纪录片片段,直观感受建设场景与成果。
  • 写作任务:以“假如我是筑路队员”为题,撰写一段心理独白,要求体现克服困难的过程与情感。
  • 5. 总结与作业

  • 总结: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不简单”的背后是科技、毅力与团结的胜利。
  • 作业
  • 基础:摘抄文中体现建设者精神的语句,并批注感受。
  • 拓展:收集“西部大开发”其他工程资料(如川藏铁路),对比分析其意义。
  • 四、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困难:冻土、缺氧、恶劣天气

    ↳ 克服:科技攻关(制氧站、冻土观测)

    ↳ 精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

    五、教学资源

  • 多媒体:《天路》音乐、青藏铁路纪录片片段、工程实景图片。
  • 拓展阅读:课文《詹天佑》对比阅读,理解不同时代建设者的精神传承。
  •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内容,更能从工程奇迹中感悟国家发展的艰辛与辉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