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霏霏、昨夜雨潺潺

admin102025-03-08 12:50:00

1. "昨夜雨霏霏"

出处:五代·毛文锡《醉花间·休相问》

原词

>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满塘生,鸂鶒还相趁。

> 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偏忆戍楼人,久绝边庭信。

赏析

  • 意境:此句以细腻的春雨(“雨霏霏”)和拂晓的寒意(“临明寒一阵”)渲染思妇的孤寂与对征人的思念。霏霏细雨象征愁绪缠绵,寒意则强化了内心的凄冷。
  • 主题:通过闺怨主题,表现女子对远方戍边丈夫的牵挂与无奈,情感含蓄而深刻。
  • 手法:白描与情景交融,以自然气候映射人物心理,语言质朴却极具感染力。
  • 2. "昨夜雨潺潺"

    出处:五代·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原词

    >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赏析

  • 意境:秋雨(“雨潺潺”)与风声交织,烘托出萧瑟氛围,暗喻亡国之痛与人生虚无感。词人借风雨声抒写囚居生活的压抑与悲凉。
  • 主题:李煜借秋夜风雨寄托亡国之恨,将个人悲剧上升为对浮生若梦的哲学思考,语言直白却深沉。
  • 名句对比:与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婉约不同,李煜的“雨潺潺”更显苍凉,如“醉乡路稳宜频到”一句,透露逃避现实的无奈。
  • 两句对比与关联

    | 对比维度 | "昨夜雨霏霏"(毛文锡) | "昨夜雨潺潺"(李煜) |

    昨夜雨霏霏、昨夜雨潺潺

    |--|--||

    | 季节与意象 | 春雨霏霏,寒意初临(春景) | 秋雨潺潺,风雨交加(秋景) |

    | 情感基调 | 闺怨相思,含蓄哀婉 | 亡国悲怆,苍凉沉郁 |

    | 艺术手法 | 白描写景,以景衬情 | 直抒胸臆,情景哲思交融 |

    | 文学地位 | 五代闺怨词代表作,清新自然 | 亡国词经典,拓展词境深度 |

    扩展阅读

  • 李清照的雨夜词:其《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绿肥红瘦”写暮春风雨,语言精巧,借花事喻人生易逝,与毛、李的雨夜抒怀形成婉约与沉郁的对比。
  • 范仲淹的雨景描写:如《岳阳楼记》中“霪雨霏霏”,以连绵阴雨象征仕途坎坷,展现士大夫的忧乐情怀。
  • 通过不同诗人对“夜雨”的书写,可见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承载的丰富情感,或缠绵、或悲怆,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载体。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