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巫峡长_巴东三峡巫峡长杜甫

admin42025-03-18 22:29:14

一、杜甫诗中的“暮春三月巫峡长”

此句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全诗描绘了夔州(今重庆奉节)暮春时节的壮丽山水与自然生机:

>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背景与赏析:

1.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口,杜甫在此写下大量诗作,此诗以“即事”为题,即景抒怀。

2. 诗句解析

  • “暮春三月巫峡长”:既点明时间(农历三月),又通过“长”字暗示巫峡地理特征(巫峡为三峡中最长的一段)及诗人对春日流逝的细腻感知。
  • “皛皛行云浮日光”:以明净的云彩与日光渲染出开阔清朗的意境,与后文雷雨、花香的动态描写形成对比,展现暮春的丰富层次。
  • 3. 情感表达:诗中虽有对夔州山水的赞美,但尾联“虚无只少对潇湘”透露出诗人对未能亲历潇湘之地的遗憾,隐含漂泊之叹。

    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的出处与意蕴

    此句源自南北朝时期民歌《巴东三峡歌》,后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收录于《水经注·三峡》中:

    暮春三月巫峡长_巴东三峡巫峡长杜甫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背景与意涵:

    1. 地理特征: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险峻著称,巫峡绵延约45公里,为三峡中最长的一段,两岸多悬崖峭壁,猿声凄厉。

    2. 情感渲染:民歌通过猿鸣的哀婉与行旅者的泪水,烘托三峡行路的艰险与思乡之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此句,强化了三峡的萧瑟氛围。

    3. 文化影响:此句成为后世描写三峡的经典意象,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亦受其启发。

    三、两诗句的关联与差异

    1. 地理指涉

  • 杜甫诗中的“巫峡”是实指三峡中的巫峡,而“巴东三峡巫峡长”中的“巴东”为古郡名(今重庆东部),二者均聚焦三峡地理特征。
  • 2. 意境差异

  • 杜甫诗以暮春山水为背景,虽隐含漂泊之叹,但整体风格壮丽清新,如“花气浑如百和香”以嗅觉写雨后生机。
  • 《巴东三峡歌》则渲染凄凉哀婉,通过猿鸣与泪水强化行旅之悲,与杜甫诗中隐含的沉郁形成对比。
  • 3. 化用与传承

  • 杜甫可能受民歌影响,以“巫峡长”呼应前人描述,但赋予其更丰富的季节性与个人情感。
  • 民歌的“猿鸣”意象被后世广泛引用,而杜甫则通过黄莺、燕子等动物动态,展现更细腻的自然观察。
  • 杜甫的“暮春三月巫峡长”:以夔州暮春为切入点,融合壮景与隐忧,体现其晚年诗风中的沉郁与精微。
  • 民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以三峡险峻与猿鸣悲声为核心,成为渲染行旅艰险的经典符号。
  • 关联性:二者均以三峡地理为背景,但情感基调与艺术手法迥异,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创作者对同一地域的多元诠释。
  • 如需进一步探究杜甫在夔州的创作背景或三峡文化意象的演变,可参考相关文献。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