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诗中的“暮春三月巫峡长”
此句出自杜甫的七言律诗《即事》,全诗描绘了夔州(今重庆奉节)暮春时节的壮丽山水与自然生机:
>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
>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背景与赏析:
1.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期间。夔州地处长江三峡之瞿塘峡口,杜甫在此写下大量诗作,此诗以“即事”为题,即景抒怀。
2. 诗句解析:
3. 情感表达:诗中虽有对夔州山水的赞美,但尾联“虚无只少对潇湘”透露出诗人对未能亲历潇湘之地的遗憾,隐含漂泊之叹。
二、“巴东三峡巫峡长”的出处与意蕴
此句源自南北朝时期民歌《巴东三峡歌》,后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收录于《水经注·三峡》中:
>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背景与意涵:
1. 地理特征: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险峻著称,巫峡绵延约45公里,为三峡中最长的一段,两岸多悬崖峭壁,猿声凄厉。
2. 情感渲染:民歌通过猿鸣的哀婉与行旅者的泪水,烘托三峡行路的艰险与思乡之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此句,强化了三峡的萧瑟氛围。
3. 文化影响:此句成为后世描写三峡的经典意象,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亦受其启发。
三、两诗句的关联与差异
1. 地理指涉:
2. 意境差异:
3. 化用与传承:
如需进一步探究杜甫在夔州的创作背景或三峡文化意象的演变,可参考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