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学设计

admin82025-03-26 19:36:42

以下整合了多个优质教案和教学设计,涵盖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及设计亮点,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小说情节的巧妙构思,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及作用。
  • 分析人物形象(尤其是贝尔曼),通过外貌、语言、侧面描写等手法解读其性格转变。
  • 品味小说语言风格,体会“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魅力。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文本研习梳理时间线与情节脉络,探究明暗双线结构。
  • 通过分角色朗读、补写情节等活动,深化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精神支点”对生命的重要性,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 学习贝尔曼平凡中的伟大,体会人性之美与奉献精神。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分析贝尔曼形象的多面性(暴躁外表下的善良与牺牲精神)。

    2. 探讨“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生命希望、艺术杰作、人性光辉)。

  • 难点
  • 1. 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伏笔与合理性(如叶子“不落”的暗示)。

    2. 结合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揭示主题的深刻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3分钟)

  • 情境导入:展示史铁生《我与地坛》片段,引出“生命困境中的精神力量”主题,过渡到《最后的常春藤叶》。
  • 作者简介: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幽默中蕴含悲剧,出人意料的结局)。
  •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情节梳理:学生快速阅读,概括四天内琼珊病情与贝尔曼行动的时间线,绘制表格。
  • | 时间 | 琼珊病情 | 贝尔曼行动 |

    |-|-|--|

    | 十一月某日 | 病倒 | 得知琼珊病情 |

    | 一天早晨 | 病重(数叶子) | 咆哮反对琼珊的“傻念头” |

    | 风雨夜 | 病危(叶子未落) | 冒雨画叶子 |

    | 次日及之后 | 康复 | 因肺炎去世 |

  • 明暗双线:讨论“叶子”如何串联琼珊与贝尔曼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
  • 3. 文本研习(25分钟)

  • 人物分析(贝尔曼)
  • 初识:通过外貌描写(如“像萨蒂尔似的脑袋”“小鬼般的身体”)分析其潦倒、暴躁的形象。
  • 再识:分角色朗读贝尔曼与苏艾的对话,体会语言中的善良与责任感(如“可怜的琼珊小姐”)。
  • 升华:结合结局侧面描写(医生与苏艾的对话),理解其牺牲精神与人性光辉。
  • 象征探讨
  • 自然之叶:琼珊的生命寄托,象征脆弱与希望。
  • 画中之叶:贝尔曼的“杰作”,象征艺术与生命的永恒。
  • 伏笔与结尾
  • 找出三处暗示叶子为画的细节(如“贴”字、风雨后叶子不落)。
  • 讨论“欧·亨利式结尾”的合理性(贝尔曼的性格铺垫与情节逻辑)。
  • 4. 语言鉴赏(7分钟)

  • 赏析幽默语言中的悲剧色彩,如:
  • “肺炎先生不是一个行侠仗义的老绅士”。
  • “艺术区”的讽刺描写(物质贫困与精神富有的对比)。
  • 5. 拓展延伸(5分钟)

  • 主题讨论
  • 如何理解“精神支点”对生命的意义?
  • 平凡人是否可能成为“英雄”?联系现实生活举例。
  • 创意写作:补写“贝尔曼雨夜画叶”的情节(需符合人物性格,包含环境与动作描写)。
  • 四、作业设计

    1. 必做:撰写人物短评《贝尔曼:平凡中的伟大》。

    2. 选做:阅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比较两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五、板书设计

    最后的常春藤叶

    情节:琼珊病重 → 贝尔曼画叶 → 生命奇迹

    人物:贝尔曼(暴躁→善良→牺牲)

    主题:生命的希望源于爱与奉献

    艺术:欧·亨利式结尾 | 象征手法 | 幽默语言

    设计亮点

    1. 双线并进:通过时间线与人物对比,突出贝尔曼的转变。

    2. 沉浸体验:分角色朗读与补写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学设计

    3. 主题升华:从文本到现实,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

    以上教案整合了情节梳理、人物分析、语言鉴赏与主题探究,可灵活调整课时(建议2课时)。具体内容可参考来源网页的详细设计。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