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莉的名字,早已与“最美教师”的称号紧密相连。2012年那个舍身救学生的瞬间,让她以血肉之躯诠释了师者的崇高。但鲜为人知的是,失去双腿后的她并未停下脚步,而是以更坚韧的姿态在教育领域持续深耕。如今的张丽莉,不仅是黑龙江省残联副主席,更以公益项目发起人、特殊教育研究者的身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播撒教育的火种。
在2025年,张丽莉推出了一项名为“星光计划”的教育公益项目,旨在为贫困地区儿童提供教育资源支持。这一行动源于她康复期间与截肢男孩鹏鹏的相遇——正是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特殊教育与弱势群体的需求亟待社会关注。项目启动后,她亲自走访了黑龙江、云南等地的20余所乡村学校,捐赠智能教学设备并培训教师。她说:“教育不应因地域或身体条件产生鸿沟,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深耕特教领域:专业素养的提升
从普通语文教师到特殊教育专家,张丽莉用了十年完成蜕变。20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时,她曾坦言:“我需要重新学习如何用知识而非双腿站立。”在北师大,她系统研究了融合教育模式,其毕业论文《肢体残疾青少年的心理重建路径》被学界誉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导师王雁评价:“她对残疾人群体的理解既有生命体验的温度,又有专业研究的深度。”
如今,张丽莉担任多所高校的特聘顾问,推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她主导设计的“无障碍课堂评估体系”已在东北三省32所学校试点,通过调整教学动线、开发多感官教具,让肢体障碍学生参与度提升47%。2024年,她参与制定的《中小学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标准》被教育部采纳,标志着其学术影响力已从区域走向全国。
生命影响生命: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心灵。”张丽莉始终践行这一理念。在哈尔滨某中学的演讲中,她向年轻教师展示了一沓泛黄的日记——那是她截肢后学生写的365封鼓励信。“这些文字让我明白,教师的价值不在于讲台的高度,而在于心灵的深度。”
她的课堂早已突破物理边界。通过短视频平台,她开设“丽莉老师的心灵成长课”,用亲身经历讲述挫折教育与生命教育。其中一期《轮椅上的视野》播放量超千万,网友留言:“原来换个角度,残缺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这种“逆境叙事”教学法,被教育学者称为“数字化时代德育创新的典型案例”。
跨界协同:构建教育生态共同体
张丽莉近年来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资源整合。作为黑龙江省残联副主席,她推动建立了全国首个“特教-医疗-企业”协同平台,链接康复机构、科技公司与学校,开发出智能假肢操控训练课程。2024年,该平台帮助136名残疾青少年获得职业技能认证,就业率达81%。
在公益领域,她发起“教育者联盟”,汇聚企业家、艺术家等跨界力量。例如与某科技公司合作开发的VR校园安全模拟系统,通过还原交通事故场景,已在全国600多所学校用于安全教育。这种“用技术预防悲剧”的思路,正是她对当年那场车祸的深刻回应。
总结与展望:教育精神的永恒绽放
从舍己救人的英雄教师到教育生态的构建者,张丽莉用十五年完成了从“瞬间壮举”到“持续发光”的升华。她的故事证明,教育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在于日常工作中对每个生命的敬畏与成全。
未来,如何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制度性保障,或是张丽莉留给教育界的思考命题。有学者建议,可进一步研究其“创伤后成长”模式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启示,或将“丽莉教育法”纳入师范生培养体系。正如她在北师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所言:“教育的真谛,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星空下自由起舞。”这或许正是这位最美教师为时代标注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