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单位负责人任组长,下设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信息宣传组等。明确各组职责,如现场指挥、污染源控制、舆情管理等。
建立应急监测小组,负责水质快速检测与动态监测,需与环保、疾控等部门联动。
2. 日常管理与预防措施

水源保护:定期检查供水设备,封存水样备查,确保水源符合卫生标准。
宣传教育:通过培训、演练提升师生或居民的防范意识,普及水质异常识别方法(如颜色、气味异常)。
风险排查:对供水管网、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定期巡检,防范投毒或化学污染。
3. 应急响应流程
事故报告:发现水质异常后立即停止供水,并逐级上报至疾控中心、环保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
医疗救援:对出现不适症状的人员进行紧急救治,联系医院并护送患者,同时安抚家属。
污染控制:封存污染水源设备,排查污染源(如管网泄漏、企业偷排),必要时启动临时供水方案(如采购桶装水)。
信息公开: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事件进展,避免谣言传播,减少社会恐慌。
4. 善后与评估
事件结束后,需对污染原因进行溯源分析,完善应急预案,并对受影响区域进行水质复检。
开展心理疏导,减轻事件对公众的心理影响。
二、水质异常应急预案演练实施要点
1. 演练设计原则
实战化场景:模拟突发污染事件(如原水浊度骤升、化学物质泄漏)或汛期水质波动,结合季节特点(如雨季易发洪水污染)。
分级响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划分演练等级(一般至特大),明确不同级别的处置权限和资源调配。
2. 演练流程
启动阶段:宣布演练开始,启动应急指挥部,模拟接报并核实信息。
应急处置:
现场采样:快速采集水样并分送实验室检测,同步使用便携式设备(如多参数测定仪)分析污染物。
工艺调整:例如增加净水药剂投加量、暂停部分供水设备运行,模拟水质恢复过程。
协同联动: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联合行动,开展污染源排查与拦截(如设置围油栏防止油污扩散)。
信息通报:模拟向公众发布停水通知及临时供水方案,测试舆情应对能力。
3. 演练评估与改进
数据记录:记录各环节响应时间、处置效果(如污染物清除率),评估预案可行性。
总结会议:分析演练中暴露的短板(如监测设备不足、部门协调不畅),提出整改措施。
预案优化:根据演练结果修订应急预案,例如细化污染分级标准或增加备用供水渠道。
三、典型案例参考
1. 学校演练:某水厂模拟原水浊度突增至280NTU,通过调整药剂投加、暂停污染池运行,2小时内恢复水质。
2. 城市级演练:汛期模拟河流断面污染,环保部门24小时动态监测,联合水利部门拦截污染团,保障下游饮用水安全。

3. 管网污染处置:某校发现管网水异味后,立即停水并启用备用水源,追溯为二次污染,清洗管网后复检合格。
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需涵盖预防、响应、恢复全流程,而演练是检验预案有效性的关键。建议结合本单位实际,定期开展多部门参与的实战演练,并纳入环保法规培训体系,以提升应急能力。具体预案模板可参考《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