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其工作质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政策落地和群众福祉。本文以某村党支部的对照检查材料为样本,结合基层治理实践,系统分析当前支部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探索整改路径,旨在为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一、政治理论学习深度不足
该村党支部在理论学习方面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内容多停留在文件宣读层面,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政策缺乏系统性解读,部分支委成员对“三农”工作论述的理解停留在字面层面。例如,在组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时,仅完成通读任务,未结合本村土地流转现状开展专题研讨,导致政策红利未能有效释放。
究其根源,既有主观上“重业务轻党建”的思维偏差,也存在学习机制僵化问题。现有学习制度过分强调出勤率和笔记字数,却忽视学习成效检验。调研显示,该支部全年12次集中学习中,仅2次安排实践调研环节,理论转化率不足15%。建议建立“学习积分制”,将政策解读与产业规划相结合,通过“田间课堂”等形式增强学习实效。
二、组织生活制度执行弱化
党内政治生活存在“宽松软”现象。支委会记录显示,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中,自我批评多集中于“学习不够深入”等共性问题,对具体工作中存在的惠农资金使用效率低、集体资产监管缺位等实质矛盾避而不谈。更值得关注的是,党日活动频次虽达标,但52%的活动内容为卫生清扫等事务性工作,未能有效发挥政治引领功能。
制度执行偏差折射出责任传导机制缺失。该支部虽建立“三会一课”台账,但缺乏动态监督机制,导致主题党日演变为“拍照留痕”的形式主义。典型案例显示,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因未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程序,引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质疑。亟需构建“计划-执行-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将组织生活成效纳入干部考核指标。
三、联系服务群众存在温差
服务群众工作呈现“被动回应多,主动作为少”的特点。近三年信访记录分析表明,85%的干群接触源于群众,仅15%为干部主动走访。在特困户帮扶方面,存在“节日慰问勤,日常关怀疏”的现象,未能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例如,某脱贫户因慢性病返贫,支部直至医疗费用累积至5万元才介入救助。
作风问题的背后是宗旨意识淡化。部分党员干部将“密切联系群众”简单等同于完成走访指标,忽视群众真实诉求。在村集体经济发展决策中,过度依赖能人治村模式,未充分吸纳村民代表意见,导致草莓种植项目因技术门槛过高而失败。建议推行“民生实事票决制”,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动态管理机制。
四、全面从严治党力度欠缺
党风廉政建设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近三年财务审计发现,村级工程招投标违规率达23%,主要涉及围标串标、化整为零规避监管等问题。典型案例显示,某道路硬化项目拆分三个标段,均由关联企业中标,暴露出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责任落实不到位与制度约束软化密切相关。虽然建立“小微权力”清单,但缺乏数字化监管手段,致使集体资产租赁等关键领域仍存在暗箱操作空间。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络,将三资管理、惠民补贴等事项纳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过程留痕。
五、整改落实机制尚未健全
问题整改呈现“运动式”特征。对照2023年度民主生活会查摆的12项问题,仅5项建立长效机制。例如,针对党员教育管理松散问题,虽开展集中整顿,但未将参学率与积分制管理挂钩,导致2024年参学率再次下滑至65%。
机制缺陷源于系统思维缺失。当前整改工作多采取“头痛医头”方式,缺乏整体谋划。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虽引入光伏项目增加收入,但未同步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引发群众对“账目不透明”的质疑。建议构建“问题发现-整改落实-成效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将整改成效与干部绩效刚性挂钩。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自我革命。本文揭示的问题表明,村级党组织在政治引领、制度执行、群众工作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党建的路径,如开发“智慧党建”平台实现组织生活全程纪实,运用大数据分析党员行为特征等。唯有将制度建设与技术赋能相结合,方能激活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