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整合多版本教学资源、融合思政元素的《梦想的力量》/《我们的梦想》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适用于小学高段至初中阶段,结合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培养需求: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如瑞恩的故事或中国梦内涵),分析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法(对比、排比等)。
掌握“梦想”的多层次含义,区分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提升快速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能复述故事或概括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协作表达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坚持梦想的力量,树立“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使命感。
激发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小行动推动大改变”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分析梦想实现的过程(如瑞恩的“三步筹款”或国家“三步走”战略)。

2. 领会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难点:
1. 引导学生将抽象梦想转化为具体行动规划。
2. 理解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如“中国梦”与“我的梦”)。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多媒体激趣:播放非洲缺水儿童视频或《山杏花开的时候》歌曲片段,引发学生对“梦想与现实差距”的思考。
话题讨论:“你心中的未来中国/理想世界是什么样?”通过头脑风暴激活课堂氛围。
2. 初读感知(10分钟)
任务驱动阅读:
《梦想的力量》:速读课文,概括瑞恩的梦想及其实现过程,填写表格(如“梦想阶段—行动—结果”)。
《我们的梦想》:梳理“中国梦”的历史脉络与战略目标(如“三步走”“两个一百年”)。
生词解析:通过语境理解“募捐”“颠簸”“战略安排”等关键词。
3. 深度研读(20分钟)
文本分析:
个人层面:分析瑞恩如何通过“家务筹款→感召他人→基金会成立”逐步扩大影响力,体会细节描写(如“一声不吭”“簇拥”)的情感传递。
国家层面:结合历史案例(如改革开放成就),解读“民族复兴梦”与“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
写作手法探究:对比瑞恩的“小行动”与“大影响”,学习排比、倒叙等手法强化主题的表达技巧。
4. 拓展升华(15分钟)
案例研讨:
分享马云、爱迪生等名人追梦故事,讨论“梦想如何驱动创新与坚持”。
引入哈佛大学“目标跟踪调查”,强调清晰目标对人生成就的影响。
梦想规划实践:
1. 小组活动:制定“我的梦想实践计划”(1个月目标+行动步骤),使用思维导图展示。
2. 角色扮演:模拟“梦想发布会”,学生分享计划并接受同伴建议。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课堂总结:提炼“梦想力量”的三重维度——激励自我、感召他人、贡献社会。
分层作业:
基础:撰写读后感《梦想如何改变人生》。
拓展:开展“梦想助力行动”(如社区公益实践),记录过程与感悟。
四、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 激励自我 → 坚持行动
个人梦 → 感召他人 → 社会参与
↘ 贡献社会 → 国家复兴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课件:整合非洲缺水图片、中国梦时间轴、名人名言等视觉素材。
视频:瑞恩基金会纪录片片段、国家发展成就短片。
互动工具:在线梦想墙(学生实时提交梦想宣言)。
六、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观察小组讨论参与度、梦想计划可行性。
成果性评价:通过作业反馈、实践报告评估核心素养达成情况。
七、设计亮点
1. 跨学科融合:将语文阅读与思政教育结合,强化“立德树人”导向。
2. 实践导向:通过“梦想计划”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
3. 情感共鸣:以真实案例(如瑞恩、哈佛研究)增强代入感,避免说教化。
通过此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文本内容,更能在“知—情—意—行”全链条中深化对梦想力量的认知,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