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至,细碎的雨丝斜斜地织着天幕,远山如黛,隐在朦胧烟霭中。父亲说:“清明有三候——桐始华,田鼠化鴽,虹始见。”可我的目光却落在檐角滴落的雨珠上,它们像一串串透明的念珠,串起人间与往事的对话。
一、青纸低垂,追思如雨
随长辈上山扫墓时,石板小径覆满苍苔。祖父用镰刀清理坟前杂草,动作轻柔得像在梳理故人的鬓发。母亲将五彩青纸铺在墓碑旁,说这是为逝者遮风挡雨的檐。纸灰随烟袅袅升起,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太奶奶坐在老屋门槛上剥青豆,她的蓝布围裙兜着春日暖阳,絮絮叨叨讲着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寒食禁火,是为不忘恩义啊……”
父亲点燃三炷香,青烟在雨中曲折攀援,像一条通往旧时光的隧道。我突然明白,清明不仅是与逝者的重逢,更是生者对血脉的确认——那些被岁月模糊的面容,都在香火明灭中化作永恒的坐标。
二、陌上花开,生命如歌
下山时,云破日出。油菜花海在风中翻涌成金色波涛,蒲公英的绒球乘着气流奔赴远方。妹妹指着风筝惊呼:“快看!那只燕子要衔走整片天空!”踏青的人群散落在田野,有人弯腰采艾草,有人用柳枝编环,孩童追逐着纸鸢,笑声惊起一树麻雀。这生机勃勃的喧闹,与山间的肃穆形成奇妙的和弦,恰似生死交替的乐章。
母亲递给我一枚青团,碧绿的艾草汁浸透糯米,红豆沙的甜裹着苇叶的清香。咬下去的瞬间,想起《岁时百问》里的句子:“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原来清明是这般矛盾又和谐——哀思与欢愉,凋零与新生,都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织。
三、薪火相传,心灯不灭
归途经过烈士陵园,白玉碑林静立如无声的丰碑。一位白发老人颤巍巍擦拭着战友的名字,水壶里的菊花茶泼洒在石阶上,泛着琥珀色的光。他喃喃道:“当年说好一起种栗子树,现在满山都绿了……” 我忽然懂得,清明的意义不止于家族的小团圆,更在于对文明长河的敬畏。从介子推的寒食到今日的鲜花祭扫,从《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烟火到抗疫英烈的逆行背影,中国人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种深情:铭记,是为了让光明生生不息。
暮色四合时,我折一枝桃花供在窗前。雨又落了,打在花瓣上像天空的眼泪,而嫩绿的新芽正从枝桠间倔强探出。这或许就是清明最深的隐喻——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而只要我们记得,春天就永远在轮回中生长。
立意解析:
1. 传统与现代交融:通过青纸、寒食等典故与踏青、风筝等现代活动,展现清明节的文化传承。
2. 生死辩证思考:以扫墓的肃穆与自然的生机对比,探讨生命循环的哲学。
3. 家国情怀升华:从家族祭祀扩展到对历史英烈的缅怀,拓宽节日的精神维度。
写作技巧:
引用点睛:巧妙化用古籍诗句,提升文化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