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精神的灯塔永远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榜样7》专题节目,通过八位党的二十大代表的真实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心有翼,自飞云宇天际”的信仰追求与“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这些扎根于航天、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鲜活事迹,不仅是对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更为当代青年提供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他们的故事,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对生命价值与时代责任的深度思考。
一、信仰如炬:照亮生命的精神坐标
当57岁的路生梅在陕北佳县坚守半个世纪,用“生为患者,死为医魂”的承诺书写大爱,当张玉滚以扁担挑起深山教育的希望,将青春浇筑成黑虎庙小学的砖瓦,他们诠释的不仅是职业坚守,更是信仰的力量。这种信仰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得失,正如菌草专家林占熺所言:“员的信仰是具体而微的,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种精神力量在航天员王亚平身上得到另一种诠释。从农村姑娘到太空教师,她突破的不仅是地球引力,更是传统认知对女性职业发展的桎梏。正如北京通州区委组织部陈楚楚在分析党员教育时指出:“信仰的增量需要具体载体,而榜样的具象化呈现让抽象信念变得可触可感。” 这些故事形成的集体记忆,构建起新时代的精神谱系,使观众在感动之余,更获得价值观的重塑与升华。
二、创新突破:匠心淬炼的时代答卷
在《榜样7》的叙事中,技术创新与工匠精神构成鲜明主线。艾爱国用四十年焊接生涯攻克400余项技术难题,其研发的不锈钢氩弧焊接法使我国管道工程寿命延长三倍,这种“把简单做到极致”的执着,正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当代写照。 而林占熺团队创造的菌草技术,不仅让宁夏西海固的农民脱贫致富,更在106个国家落地生根,用科技力量改写全球减贫叙事。
这种创新突破背后是方法论的重构。如焊接大师艾爱国在节目中所言:“每个焊点都是与材料的对话”,这种将经验转化为科学体系的思维,与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彭敖提出的“四个面向”科研理念形成呼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 当技术创新与家国情怀交织,个体的智慧结晶便升华为推动民族复兴的澎湃动力。
三、薪火传承:团队精神的价值共振
节目通过群像叙事揭示了个体与集体的辩证关系。武大靖在短道速滑赛场上“卡位护航”的战术选择,将“功成不必在我”的团队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精神在代村书记王传喜的实践中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党员联户”制度,将单兵作战转化为集体攻坚,使负债380万元的贫困村蜕变为产值38亿元的乡村振兴样板。
这种传承不仅限于技术经验的延续,更包含精神基因的赓续。正如六安市疾控中心秦伟带领团队建立皖西地区首个疫苗研发平台时强调的:“每个数据背后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观后研讨中,学生党员时旭深刻认识到:“榜样不是孤立的星辰,而是点亮星空的火种。” 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升华,正是集体主义精神的当代诠释。
四、平凡伟业:泥土里绽放的生命之花
当孟昆玉在长安街疏导交通的身影与清晨的曙光重叠,当乡村教师张玉滚用冻裂的双手托起学生的未来,节目揭开了英雄叙事的另一维度:伟大孕育于平凡。这种“把平凡做到非凡”的哲学,在菌草专家林占熺“让农民掌握技术才是真扶贫”的理念中得到印证。 正如淮南师范学院冯立品教授所言:“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在于让每个孩子相信,奋斗可以改变命运。”
这种平凡中的坚守具有普世价值。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贴近生活的榜样更具示范效应。节目中的主人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积累出改变世界的力量。如六安市老龄工作者许纯在疫情防控中累计服务10万小时的事迹证明:伟大时代的建设,需要亿万普通人的微光聚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榜样7》提供的不仅是精神洗礼,更是行动指南。这些榜样人物用生命实践验证了:真正的价值创造,需要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求,将专业精神升华为时代担当。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榜样教育在Z世代中的传播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正如节目结尾那支永不熄灭的火炬所昭示的:当每个人都成为追光者,精神的星河必将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