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榜样的力量观后感心得体会

admin82025-03-26 17:35:19

荧幕中的榜样人物,以血肉之躯构筑起时代的精神丰碑。当《榜样》系列节目用镜头对准那些在荒漠植树的环保者、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36小时的医生、在乡村讲台坚守三十载的教师时,观众不仅看到个体的奋斗轨迹,更触摸到民族精神的集体心跳。正如钱七虎院士所言:“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国富民强”,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自觉,正是榜样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在《榜样8》中,退伍军人复员后带领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信念的传递性。他将军旅生涯培养的纪律性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实干,用军事化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使荒山变成花果山。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职业切换,而是精神内核的延续——从保家卫国到建设家园,不变的是一腔热血与责任担当。而三沙七连屿党委的治岛经历,则印证了集体榜样的力量: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将红树林种植成活率从30%提升至95%,用科学态度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责任与担当的具象化实践

榜样力量的可贵之处,在于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的行动范式。张桂梅校长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的经历,完美诠释了“担当”二字的分量。她每天5点起床监督晨读,深夜检查宿舍,身患23种疾病仍坚持家访,用生命丈量教育的厚度。这种“沉浸式”的责任履行,打破了“伟大出自平凡”的认知边界——当坚持的刻度以十年为单位累积,平凡便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

榜样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榜样的力量观后感心得体会

在科技创新领域,陈定昌院士团队研发反导系统的历程更具启示意义。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们从基础物理公式重新推导,在戈壁滩进行300余次失败试验,最终实现拦截成功率从17%到98%的跃升。这种担当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需要突破舒适区的勇气。正如抗疫护士张宏在重症病房的实践:“每个操作都要精准到毫米,因为生命经不起误差”,专业精神与人文关怀在此达成完美统一。

三、平凡与伟大的辩证统一

观察《榜样》人物的成长轨迹,会发现“伟大”往往孕育于对日常的极致雕琢。廷·巴特尔在草原推行“减羊增牛”生态牧业时,从改良畜种到设计可移动棚圈,每个细节都凝聚着十五年实地调研的积累。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智慧,与黄大发用36年在绝壁开凿水渠的壮举形成呼应——当坚持超越个体生命尺度,平凡工作便升华为文明史诗。

更值得关注的是“反向榜样”的启示价值。节目曾记录某村支书初期盲目引进工业项目导致生态破坏,后通过向农技专家学习实现转型。这种从失误到觉醒的轨迹,揭示了榜样力量的多元性:不仅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试错过程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正如教育学者的研究:“挫折型榜样更能培养受众的抗逆力”,这种认知打破了传统榜样叙事的神圣化倾向。

四、时代价值的延续与创新

数字时代赋予榜样传播新维度。冬奥志愿者陈正道开发“多语言急救指引程序”,将志愿服务从体力付出升级为智慧输出;95后工程师周晓东建立钢结构腐蚀数据库,用大数据预测建筑寿命。这些案例表明,新时代榜样精神正在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传统美德+现代素养”的复合型价值体系。

但技术革新不应冲淡精神本质。当“云端支教”成为乡村教育新常态,仍需继承支月英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在智能灌溉系统普及的今天,更要铭记黄大发“水不过渠不喝水”的奉献精神。这种守正创新的平衡,恰如航天团队的设计哲学:既要有“百万行代码零误差”的严谨,也要保持“星辰大海”的浪漫情怀。

榜样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榜样的力量观后感心得体会

榜样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焕发新的光辉。从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的豪迈,到当代科研工作者“把冷板凳坐热”的坚守,其内核始终是对生命价值的崇高致敬。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Z世代榜样认知的特征,以及元宇宙技术如何重构榜样教育场景。但无论如何演变,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沉淀的精神结晶——责任、创新、奉献——终将指引人类文明走向更辽阔的远方。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