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教案 10牛郎织女(一)教案

admin122025-03-09 10:28:11

《牛郎织女(一)》教案设计

教材版本:统编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认读“嫂、恳、筛”等生字词,理解“勤勤恳恳、相依为命”等词语含义。
  • 能复述故事主要情节,分析牛郎、织女、老牛等人物形象特点。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情感;学习民间故事的叙事手法(如伏笔、想象)。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牛郎织女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理解民间故事中蕴含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 难点:理解民间故事的虚构性与文化内涵,如封建社会的家庭关系、爱情观等。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3分钟)

    1. 提问激趣

  •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为什么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版情人节’?”(引用七夕传说导入,结合网页1、网页15)
  • 2. 展示星空图:引导学生观察牛郎星、织女星位置,激发探究兴趣。

    牛郎织女教案 10牛郎织女(一)教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 自主阅读

  •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概括故事脉络(网页22)。
  • 2. 字词学习

  • 重点指导“嫂、衰、舔”等易错字书写,辨析“挨(āi/ái)”等多音字(网页15)。
  • 3. 情节梳理

  •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归纳段落大意:
  • | 情节阶段 | 主要内容 |

    |-|-|

    | 牛郎身世 | 孤苦伶仃,与老牛相依为命 |

    | 老牛相助 | 老牛开口说话,指引牛郎遇见织女 |

    | 相识成婚 | 织女反抗天庭,与牛郎结为夫妻 |

    三、精读分析,品悟人物(20分钟)

    1. 牛郎形象

  • 提问:“从哪些细节看出牛郎的善良和勤劳?”(如“牛郎照看老牛周到”“吃剩饭、睡牛棚”等,引用网页7、网页22)
  • 2. 织女形象

  • 对比讨论:“织女为何放弃天庭生活?她的选择体现了什么品质?”(关键词:渴望自由、勇敢反抗,结合网页34、网页40)
  • 3. 老牛的作用

  • 分析老牛作为“神性助手”的象征意义(民间故事中常见的帮助者形象,网页65)。
  •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体会文化内涵(15分钟)

    1. 民间故事特点

  • 提问:“故事中哪些情节是虚构的?为什么老牛会说话?”(引导学生理解“想象基于现实”,如封建社会压迫、劳动人民愿望,参考网页1、网页40)
  • 2. 社会现实映射

  • 讨论:“牛郎哥嫂的刻薄、王母的专制反映了什么?”(封建家庭关系、阶级压迫,网页22、网页58)
  • 二、创造性复述与拓展(20分钟)

    1. 复述活动

  • 小组合作,选择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或绘制连环画,配文字说明(参考网页40、网页65)。
  • 2. 诗歌拓展

  • 对比阅读《迢迢牵牛星》《鹊桥仙》,体会不同文学形式对同一主题的诠释(网页40)。
  • 三、作业布置(5分钟)

    1. 基础作业:将故事复述给家人听,并记录他们的反馈。

    2. 拓展作业:阅读《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比较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网页34)。

    教学资源与评价

  • 资源:牛郎织女动画片段、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网页40)、星空观察记录表。
  • 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复述完整性和创意作业(如连环画)多维度评估学习效果(网页22、网页65)。
  • 设计说明:本教案整合了情节梳理、人物分析、文化探究和创造性表达,注重通过多模态活动(如朗读、绘画、戏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同时渗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综合网页1、7、22、40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