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原文

admin82025-03-26 18:56:38

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如“畎亩”“拂士”)、虚词(如“于”“而”)及通假字(如“曾”“衡”),理解古今异义词(如“举”“士”)。
  • 学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层层推进的论说方法,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翻译、分析关键词句,梳理文章逻辑结构。
  • 结合历史与现实案例,理解“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领悟“逆境磨砺人才,安逸导致衰亡”的哲理,培养居安思危的意识。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文言词汇积累与论证方法分析(如六位历史人物的举例论证、个人与国家层面的对比)。
  • 难点: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辩证关系,联系实际探讨其现实意义。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 情境导入:以“温水煮青蛙”实验引发对“忧患与安乐”的思考。
  • 作者简介:孟子生平及“亚圣”地位,强调其“仁政”“民本”思想。
  • 2. 初读感知

  • 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如“畎亩quǎn”“胶鬲gé”),纠正读音。
  • 疏通文意,完成重点语句翻译(如“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 文言积累

  •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
  •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饿(使……饥饿)、法家(守法之臣)。
  • 特殊句式: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倒装句(困于心衡于虑)。
  • 第二课时

    1. 文本分析

  • 第一段:列举舜、傅说等六人经历,提问“共同点是什么?说明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归纳“逆境成才”的规律。
  • 第二段:分析“故天将降大任……”的排比句,探讨磨难对心志、能力的作用。
  • 第三段:对比“人恒过”与“国恒亡”,总结个人成长与国家存亡的共同逻辑。
  • 2. 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原文

  • 举例论证:六位历史人物从卑微到显达的案例,增强说服力。
  • 对比论证:个人“困于心衡于虑”与国家“无敌国外患”的正反对比。
  • 3. 拓展讨论

  • 结合“顺境也能成才”的现代观点,组织辩论。
  • 联系实际:如企业竞争、个人成长中的忧患意识。
  • 4. 背诵与作业

  • 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如辨析“生于忧患”与“死于安乐”的具体表现)。
  •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 畎亩:田间;版筑:筑墙工具;:狱官;法家拂士:守法之臣与辅佐贤士。
  • 动心忍性:触动心灵、坚韧性情;曾益:增加;衡于虑:思虑阻塞。
  • 三、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举例论证(六贤) → 逆境成才

    二、说理论证(个人) → 动心忍性

    三、对比论证(国家) → 内无贤士,外无患敌

    结论:忧患促生,安乐致亡

    四、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历史案例与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理解更深刻。
  • 改进点:需加强文言虚词的辨析训练,如“于”在不同语境的含义。
  • 参考资料:教学设计参考自网页[2][15][52],文言解析综合网页[26][56][38]。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