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育中,“借物喻人”是锤炼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范式。竹子的挺拔与虚怀,梅花的凌寒独放,蜜蜂的勤勉无私,路灯的恒久守望,这些物象不仅是自然界的鲜活存在,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精神密码。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竹节品格到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梅花风骨,从清洁工蜜蜂般的劳作到教师路灯般的指引,物与人之间的精神共振构建起立体的文化叙事空间。这种写作训练既是对传统托物言志手法的传承,更是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二、借物喻人的文化肌理
《文心雕龙》有云:“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这正是借物喻人的美学根基。许地山《落花生》将朴实无华的花生与谦逊品格相联结,陈慧瑛《梅花魂》以冰雪红梅喻民族气节,这些教材经典展示出物象与人格的深度互文。在当代学生练笔中,这种传统焕发新意:有学生将竹子与抗疫志愿者并置,取其“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特质;也有习作以路灯隐喻教师群体,捕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内核。
物象选择需兼顾文化象征与生活经验。唐代罗隐《蜂》诗中的采蜜意象,被学生巧妙转化为对环卫工人的礼赞;明代于谦《石灰吟》的咏物传统,在练笔中演化为对消防战士的讴歌。这种古今对话的写作实践,使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三、竹韵新声的写作范式
竹子练笔需把握三个维度:物理属性、文化符号、现实映射。某五年级学生写道:“风雨中的竹林沙沙作响,像极了急诊室里奔走的白大褂,每片竹叶都是生命的请柬。”这种写法既描摹竹的形态特征(“沙沙作响”),又关联文化符号(坚韧不拔),最终落地于现实场景(医护人员),形成递进式意象叠加。
细节刻画是升华主题的关键。有位学生捕捉到竹节处的暗纹:“那些环状纹路像年轮般层层累积,让我想起外婆手上的皱纹,都是岁月赠予的勋章。”这种具象化描写将竹子的生长轨迹与人生阅历巧妙勾连,比单纯赞美“坚韧”更具感染力。教师批注中建议:“可补充晨露在竹叶滚动的动态细节,增强画面感”。
四、微型写作的教学启示
50字小练笔犹如文学创作的微距镜头,要求学生在有限篇幅内完成意象捕捉、特征提炼、人格关联三重任务。某习作示例:“路灯睁开昏黄的眼睑,接棒西沉的夕阳,像极了值夜班的父亲——总在别人沉睡时清醒。”这里通过拟人(“睁开眼睑”)、比喻(“接棒夕阳”)、象征(“值夜班”)三层修辞,在47字中构建完整意象系统。
教学实践中可借鉴“三阶训练法”:第一阶段观察记录物象特征(如竹节间距、梅花瓣数),第二阶段查找文化典故(郑板桥画竹、林逋梅妻鹤子),第三阶段关联现实人物(戍边战士、科研工作者)。这种阶梯式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纵深感。
五、写作教学的未来图景
当前借物喻人写作存在物象雷同化、象征标签化等问题。调研显示,78%的学生习作集中于梅兰竹菊等传统意象,对共享单车、二维码等新时代物象开发不足。建议引入“城市物象图谱”概念,鼓励学生挖掘地铁闸机(秩序守护)、外卖箱(温度传递)等现代意象,使托物言志手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跨学科融合为写作教学开辟新径。生物课观察蜜蜂的8字舞与信息传递,物理课研究路灯的光学原理,将这些科学认知转化为“蜜蜂的通讯智慧”“路灯的光明算法”等新颖视角。某实验班级通过STEAM课程,创造出“如蜂群协作的5G基站”“像光合作用的扶贫干部”等创新比喻,展现出跨维度的写作可能。
六、精神烛照的永恒价值
从韩愈“君子之伤,君子之守”的竹赋,到现代学生笔下“雪地测温仪上凝结的梅花状冰晶”,借物喻人的写作传统始终承担着人格塑造的功能。当六年级学生将核酸检测点比喻为“深夜绽放的雪梅”,他们不仅完成修辞训练,更在解构灾难、重构希望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世界的成长。
这种写作训练的本质是价值启蒙。在解构“竹七贤”的魏晋风骨时,学生领悟到坚守底线的代价;在书写“蜂巢经济”的现代寓言时,他们理解协作共享的意义。正如叶圣陶所言:“写作是生命的修行”,当物象升华为精神符号,写作便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