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录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的镜头掠过北部湾畔的万吨巨轮与漓江岸边的生态画卷时,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叩击着观众的心灵。这部全景式展现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实践的政论片,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重要嘱托的生动诠释,更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正如自治区党委党校教授韦宇红所言:"'两个确立'与'两个维护'精神同源、内核同质、目标同向",这种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的深度统一,构成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从八桂大地到神州万里,历史的经纬始终贯穿着一条真理:任何伟大事业都需要领航者的战略擘画与实践引领。专题片以广西十年间城镇新增就业390.5万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72.35%的民生答卷,印证了"万山磅礴必有主峰"的历史规律。当镜头定格在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十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数据的跃升,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这种将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深度耦合的叙事方式,深刻诠释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的内在统一。
二、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双向奔赴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壮阔图景中,专题片展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良性互动。自治区国资委主任潘世庆提出的"将'两个确立'转化为'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正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典型注解。从柳州工业重镇的转型升级到南宁五象新区的拔节生长,每一个改革案例都在诉说着守正创新的辩证法:既坚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正",又创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之"新"。
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渗透于治理体系的深层变革。阳朔漓江生态治理的实践表明,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环境治理效能时,就创造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生范式。而博白县四联村从极度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蜕变,则验证了精准扶贫方略的科学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中所言,守正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要"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这种理论品格在八桂大地的实践中得到完美诠释。
三、人民立场与发展逻辑的价值统一
好日子都是靠奋斗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壮乡儿女心中激起持久回响。专题片用38.45万套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15.37万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民生数据,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图景。这种发展逻辑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范式,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坐标,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系统性改善中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二桥西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的生动场景,到四联村"对25个屯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的振兴蓝图,这些微观叙事共同编织出宏观的价值图谱。当黄金峰回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漓江时的生态嘱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环境保护的技术路径,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立体化呈现。这种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当代福祉与永续发展统一于实践进程的价值选择,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四、精神传承与未来征程的实践路径
专题片对长征精神的当代诠释,为新征程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启示。柳北区长塘镇党委书记罗扬振"在乡村振兴中创造美好生活"的誓言,与百色起义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这种精神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体现为"敢于啃硬骨头"的改革勇气、"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念、"系统观念与底线思维"的治理智慧的现代转化。
在建设国际门户港的实践中,北部湾港集团通过"海铁班列开行量增长33倍"的突破,诠释了新时代的"闯关精神"。这种精神既包含"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智慧,又具备"加强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当纪录片镜头扫过西江黄金水道上的智能货轮,我们似乎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前三十年的"跟跑"积累了物质基础,新时代的"并跑"培育了创新动能,而未来的"领跑"则需要更强大的精神引领。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这部政论片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伟大复兴不是自然发生的历史进程,而是需要科学理论指引、坚强核心领航、人民群众创造的自觉实践。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实践转化研究,探索不同区域落实国家战略的差异化路径。正如《复兴之路》展览所昭示的,只有将历史自信转化为实践自觉,方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辉煌。这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更是向未来发出的动员令——在紧跟领航人的笃行中,每个奋斗者都是伟大时代的书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