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作为纪检监察系统最基层的“前哨站”,纪检组长肩负着政治监督与纪律保障的双重使命。这一年,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上级纪委和派驻单位党组的领导下,始终将“两个维护”贯穿履职全过程,通过深化标本兼治、创新监督路径,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一、把牢政治方向,淬炼忠诚品格
政治建设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我始终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年组织专题学习18次,其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开展研讨6次,撰写《新时代纪检监督工作方法论》等理论文章3篇。通过“第一议题”制度落实,推动派驻单位建立“政治生态画像”机制,对12项“三重一大”事项实施嵌入式监督,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意识形态领域,牵头制定《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二十条》,将网络舆情监测纳入日常监督范围。针对某下属单位出现的“重业务轻党建”倾向,启动政治生态专项巡察,发现并整改问题7类23项。正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研究室指出的:“政治监督必须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我们通过建立“清单+台账”管理模式,使政治监督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指标。
二、创新监督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面对新形势下的监督难题,探索构建“三维立体监督体系”:横向打通审计、财务、人事等监督渠道,纵向建立“纪检组+党支部纪检委员”联动机制,深度运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全年开展联合检查11次,运用“智慧纪检”系统筛查异常数据327条,发现虚报差旅费、违规采购等线索9件。某二级公司“车轮上的腐败”问题就是通过ETC数据比对发现的典型案例。
在制度创新方面,推动建立“廉情预警指数”评估模型,将信访举报、审计问题、个人事项报告等8类指标纳入量化考核。这项创新得到调研组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针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易发问题,研发“工程廉洁风险防控云平台”,实现从立项到验收的全流程电子留痕,相关经验被《中国纪检监察报》专题报道。
三、深化标本兼治,筑牢防腐堤坝
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战略,全年立案审查违纪案件5件,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干部23人次,其中第一种形态占比达78%。某医院院长收受供应商礼金案的处理过程中,我们既依规给予党纪处分,又推动卫健系统建立“医药代表阳光接待制度”,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
廉政教育突出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对新任干部开展“廉政套餐”教育,组织关键岗位人员旁听职务犯罪庭审,创新“家庭助廉日”活动。全年举办警示教育大会4场,制作《医者廉心》等微视频3部,覆盖教育对象超2000人次。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研究专家李教授评价:“这种‘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破解了廉政教育入脑入心难题。”
四、锤炼过硬作风,锻造纪检铁军
打铁必须自身硬。严格执行纪检监察干部“十严禁”,建立个人廉政档案动态更新机制,实行“八小时外”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内部监督中引入“飞行检查”机制,对问题线索处置、审查调查措施使用等情况开展专项督查3次,发现并整改文书不规范等问题6个。
队伍建设注重实战能力提升:选派3名干部参与中央巡视“以干代训”,组织全员参加监察法实施条例闭卷测试,开展“模拟谈话”岗位练兵12次。针对年轻干部经验不足的短板,建立“导师帮带制”,通过“一案一总结”“一案一复盘”提升执纪水平。全年有2项创新做法入选优秀案例库,团队获评全市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纪检监察工作面临着数字反腐、新型腐败治理等全新挑战。未来需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构建“大数据+监督”深度融合机制,破解隐蔽利益输送发现难题;二是完善跨境腐败治理协作体系,适应企业“走出去”战略需求;三是探索心理健康干预在廉政建设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预防“心理失衡型”腐败。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组长,我将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继续书写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