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党员互评既是锤炼党性的重要机制,也是推动党内民主的关键实践。如何在100条互评批评意见中提炼出既体现原则性又兼具建设性的评语,既考验着党员的政治素养,也检验着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这要求我们在撰写互评评语时,既要坚持问题导向,又要注重方式方法,真正达到"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
规范性:筑牢政治原则根基
撰写党员互评评语必须严守政治纪律。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党性不讲私情。实践中,某省直机关党支部曾因部分评语出现"工作方法可以更灵活些"等模糊表述被上级党委通报,这警示我们必须杜绝"隔靴搔痒"的倾向。评语应直指政治立场、宗旨意识等核心问题,如"对'两个确立'的理论学习深度不够"等具体表述。
语言规范需遵循党章要求。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王长江指出,评语要避免"学术化""口号化"两种极端。例如"政治站位不够高"的表述缺乏针对性,应转化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未能主动贯彻新发展理念"。同时要杜绝"老好人"思想,某国企党委的统计显示,明确指出的政治纪律问题仅占评语总量的17%,这种避重就轻现象亟待纠正。
针对性:聚焦问题精准画像
精准画像要建立在对党员表现的立体观察上。广东省某先进党支部建立"日常表现积分台账",将理论学习、工作实绩等6类25项指标量化,使评语撰写有据可依。例如针对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可形成"组织观念淡化,全年缺席主题党日达5次"的精准评语。这种基于事实的批评,较之泛泛而谈的"纪律意识需加强"更具说服力。
问题聚焦要区分共性个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研究发现,优秀党组织的评语中,个性问题占比达63%,远高于后进党组织的28%。例如对业务型党员应侧重"群众工作方法单一",对年轻党员则强调"斗争精神不足"。上海市虹口区推行的"三对照"工作法(对照党章、对照先进、对照承诺),有效提升了问题查摆的精准度。
建设性:着眼成长开出良方
批评意见必须蕴含改进路径。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包含具体建议的评语整改完成率达82%,是单纯批评的3倍。例如"建议建立理论学习打卡制度"较之"学习积极性不高"更具操作性。某央企党委创新"问题+建议"双清单模式,使批评意见落实率提升至95%。
成长导向要体现组织温度。延安时期"治病救人"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应有新诠释。杭州市某社区党委的"批评茶话会",通过"指出问题—分析原因—共商对策"的三步工作法,将尖锐批评转化为前进动力。这种既严肃又温暖的评议方式,使党员对"理论学习碎片化"等批评的接受度提升40%。
创新性:拓展评议方法路径
方法创新要依托现代技术手段。深圳市南山区开发的"智慧评议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党员参加培训、志愿服务等12类数据,自动生成评议建议初稿,经组织审核后形成正式评语。该系统使评议效率提升60%,问题识别准确率提高35%。但需注意避免技术依赖,某地出现的"系统生成评语雷同化"教训值得警惕。
形式创新要激发主体意识。重庆某非公企业党支部推行的"批评答辩制",要求被评议党员当场回应问题并作出整改承诺,使"理论学习不系统"等常见问题的整改周期缩短50%。这种"评—议—改"闭环机制,将传统单向批评转化为双向互动,增强了评议的实效性。
总结而言,撰写党员互评评语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通过坚持政治性、突出针对性、强化建设性、探索创新性,既维护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又激发党员的主动性。未来可深化评议结果运用机制研究,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评议方式有机融合,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党员考评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组织生活真正成为锤炼党性的熔炉、纯洁党风的阵地。(119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