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主旨
1. 思想情感
全诗以“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为核心情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战乱动荡的悲痛(如“国破山河在”“烽火连三月”),也抒发了对亲人离散的深切思念(如“家书抵万金”“恨别鸟惊心”),更通过“白头搔更短”的细节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悲剧中的无力与衰老。
2. 社会背景
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757年),杜甫被困长安,目睹国都残破、民生凋敝,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亡紧密结合,形成沉郁顿挫的史诗风格。
二、名句赏析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关键问题解析
1. “望”字的统领作用
2.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与含义
3. “草木深”的深层含义
四、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情景交融;“望”字贯穿全篇,形成统一意境。
2. 对比手法:如“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强化悲剧色彩。
3. 细节描写:如“搔更短”“不胜簪”,以小见大,刻画战乱中个体的真实困境。
五、真题示例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
【答】通过拟人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借自然景物抒写内心的悲痛。花泪鸟惊既是对时局的哀叹,也是对离别的怨恨,体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双重情感。
2. “烽火连三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概括了安史之乱期间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现状,凸显战争对家庭与社会的破坏。
参考资料
名句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