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结构与理念革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
1. 模块化与任务型设计
新教材采用“必修+选修”模块体系(如高中必修5模块,含复习模块),单元结构整合“主题-任务-文化”三维目标,增设语音、文化角(Cultural Corner)等板块,强调语境化语言运用。例如,教材通过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如“制定好教师标准”任务。
2. 核心素养导向
新课标强调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培训中专家指出,教学需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通过主题意义探究(如节日文化研究、读后续写训练)深化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升级:创新方法与资源整合
1. 情境化与活动设计
小学教材注重通过歌谣、TPR(全身反应法)、角色扮演等激活课堂;初高中则强调单元整体教学,如利用语篇分析图梳理文本逻辑,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词汇填空、高阶主题辩论)。例如,某示范课通过“Click for a Friend”主题探讨网络社交,融合阅读与写作技能。
2. 技术赋能与资源拓展
专家建议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线练习平台(如外研社配套资源)及跨学科项目(如制作节日文化短视频)丰富教学。教师需活用数字工具创设真实语境,如利用AI语音评测辅助发音训练。
三、教师角色转型:从传授者到引导者
1. 深度备课与反思
新教材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语篇,挖掘文化内涵(如分析文本标题、作者意图),并通过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优化教学设计。例如,某教师通过“自然拼读融入阅读课”实践,发现学生词汇解码能力显著提升。
2. 评价方式革新
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并重,如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自评表追踪学习过程,设计“单元主题海报制作”等任务评估综合能力。高中阶段需结合新高考命题趋势,强化语篇分析与逻辑思维训练。
四、实践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教材难度与适应性
部分教师反馈新教材词汇量增大、语法隐性化,需通过“词汇复现策略”(如词汇树、思维导图)和语境化练习突破难点。例如,小学阶段可通过“单词释义游戏”降低记忆负担。
2. 学生差异化教学
针对零基础学生,建议采用分层作业(如基础句型仿写、高阶主题演讲)和小组合作学习,如“文化小使者”项目让不同水平学生协同完成任务。
五、培训启示与未来方向
1. 持续专业成长
参与教研活动(如外研社线上工作坊、跨校联合备课),关注前沿动态(如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体化)。例如,某教师通过观摩“读后续写示范课”重构写作教学流程。
2. 家校协同育人
建议通过家长会分享“家庭听读计划”(如每日15分钟英语故事),利用自然拼读资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
外研版新教材培训不仅更新了教学理念与方法,更促使教师重新审视“育人”本质。未来需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融合创新策略与技术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助力学生在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中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