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别称,主要与其习俗、文化内涵相关:
1. 老年节/敬老节:因“九九”谐音“久久”,寄托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自1989年起,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为“老年节”。
2. 重九节:因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而得名。
3. 登高节:源于古代登高避灾、祈福的习俗,人们通过登山活动强身健体、亲近自然。
4. 茱萸节:因民间有佩戴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被视为“辟邪翁”,象征驱灾祈福。
5. 祭祖节:与清明节、中元节等并列为中国传统祭祖节日,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缅怀。
6. 赏菊节/菊花节:重阳正值菊花盛开,赏菊、饮菊花酒成为重要活动,寓意高洁与长寿。
7. 晒秋节:山区居民在此时晾晒农作物,形成独特的农俗景观。
其他别称还有踏秋节、女儿节等。
二、重阳节的寓意(八个字)
重阳节的寓意可概括为:一元肇始,长久长寿。
1. 一元肇始:源自《易经》中“九”为阳数之极,九九相重象征万物循环更新的起点,寓意新的开始与希望。
2. 长久长寿:“九”与“久”谐音,双九叠加更强化了长寿之意,寄托对老人健康、生命绵长的祝福。
重阳节融合传统与当代价值观,既传承了登高祈福、祭祖感恩的习俗,又成为弘扬尊老敬老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如需了解更多习俗或历史渊源,可参考相关网页的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