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中秋节,是浸染着月光与团圆暖意的记忆。那年的中秋夜,我们一家驱车回到乡下的奶奶家,沿途的稻田在暮色中泛着金浪,桂花的甜香随风飘入车窗。院子里早已支起木桌,摆满奶奶亲手蒸的莲蓉月饼和刚摘的柿子,表弟表妹提着兔子灯笼在晒谷场上追逐,灯笼的暖光与天上的圆月遥相呼应。
晚饭后,全家人围坐在桂花树下赏月。爷爷讲起朱元璋起义时用月饼传递密信的故事,爸爸则用竹篾教我扎孔明灯,灯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平安喜乐”。点燃灯芯的瞬间,火光映着每个人的笑脸,孔明灯载着愿望缓缓升空,与漫天星辰融为一体。妈妈端来温热的桂花酿,月光透过酒盏的涟漪,碎成点点银辉,奶奶轻哼着童谣,说这样的月亮是“玉兔捣药用的银盘”。
最难忘的是午夜时分的“偷月”习俗——孩子们悄悄摸黑到菜园“偷”瓜果,寓意丰收与好运。我们蹑手蹑脚摘了邻居家的石榴,却撞见同样来“偷”柚子的邻家兄妹,两家人笑作一团,最后索性在月光下分享水果。那一刻,月光如水,将笑声、果香和邻里温情酿成了永恒的琥珀。
这样的中秋,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既有古诗词中“千里共婵娟”的遥思,也有灯笼DIY的创意;既有祭月祈福的庄重,也有孔明灯升空的浪漫。它让我懂得,中秋不仅是月亮的圆满,更是人心的靠近——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抬头望见那轮明月,便能触摸到跨越时空的温情与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