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这一天,艾草的清香、粽叶的绿意和龙舟的鼓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而我最难忘的,是去年与家人共度的那个端午节。
粽香里的温情
清晨,奶奶早早泡好了糯米和粽叶,招呼我一起包粽子。她手把手教我:“叶子要折成三角,糯米别放太满,再塞一颗红枣才甜。”我笨拙地模仿,粽叶却总是不听话,糯米从缝隙中漏出,惹得全家大笑。最终,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勉强包出一个歪歪扭扭的“小粽子”。蒸煮时,粽香弥漫整个屋子,咬一口自己包的粽子,甜糯中带着劳动的满足感,仿佛每一粒米都浸透了亲情的温度。
龙舟上的鼓声
午后,我们全家去江边看赛龙舟。十几艘龙舟如离弦之箭,水手们喊着整齐的号子,鼓手擂鼓震天,岸边人群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爸爸说:“这鼓声是给屈原的敬意,也是团结的力量。”我攥着五彩丝线编的“长命缕”,心潮澎湃,仿佛穿越千年,看到百姓争相打捞屈原遗体的场景。
习俗中的智慧
家门前的艾草随风摇曳,奶奶用雄黄酒在我额头上画了个“王”字,说是驱邪避毒。妈妈为我戴上绣着五毒图案的香囊,草药香淡淡飘散。这些习俗虽看似简单,却凝聚着古人顺应自然、敬畏生命的智慧。
传承中的感悟
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吃粽子。我忽然明白,端午节不仅是舌尖的美味,更是文化的根脉。屈原的爱国精神、百姓的淳朴善意,都藏在粽叶的褶皱和龙舟的桨声里。正如艾草年年生长,这份传统也将代代延续。
这个端午节,我尝到了粽子的甜,触摸了历史的厚重,更懂得了传承的意义。它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提醒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化的血脉永远鲜活。